top of page

「鹽埕人物」 物質文化與人類學攝影展

作者:陳淑茹/「物質文化與人類學」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宋世祥 責任編輯:葉貞沂

經歷了一學期物質與人類學學習,後半學期老師帶大家進入鹽埕。透過實地的進入鹽埕街道,同學們與鹽埕人物相遇。與他們聊天,並且拍攝下一張張美麗的照片,呈現出熱鬧、哀愁、生動的鹽埕生活。


2016/6/15開始,在鹽埕在地旅店-參捌旅居,同學們展開為期九天的攝影展。以照片和文字呈現出蒐集到的鹽埕物質故事,並在6/16晚上舉辦分享會,每一組的同學講述了更多有趣的故事和觀察。

參捌旅居過去也是鹽埕風華的一環,民國30年代老闆的外婆在光復之際創立了正美新娘禮服公司,戰後復甦帶來了繁榮的年代。然而隨者產業結構的變化,80年代後,鹽埕漸漸沒落。為了再一次連結鹽埕,老闆活化了這個空間,藉由參捌旅居與周邊社區再一次發生關係。參捌旅居也讓同學們能夠將鹽埕故事在鹽埕展出。


從簡

鹽埕從過去到現在,經歷了繁華到沒落,但實際住在鹽埕的居民,是什麼樣的樣貌呢?小組透過訪查,認為堀江居民已經相當適應現在的生活,並且也活出一種自己的快樂。習慣觀光客眼光的他們,也很習慣小組們拍攝他們,而這種真實生活的呈現,看出鹽埕簡單的一面。

同學也反省到,他們在蒐集生活的照片時,沒有考慮到居民是否願意。在展覽時,觀察到來看展的居民其實不懂攝影展想傳達的意義,反思到攝影者與被攝影者的權力不對等。

鹽埕宗影

小組成員以富野路上的城隍廟為主要的田野地點,城隍廟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這個豐富歷史的廟怎麼和鹽埕互動呢?許多在地的居民都是從小與家人一起來拜拜,除了有求必應以外,更多是與家人的記憶,且成為心靈寄託,凝聚社區情感。廟收到的香油錢也會透過接濟窮人、贊助小學,與社區互動。而在地人之外,因為近年也開始拜月老,吸引許多外地人進入。

宗教不僅是求神拜佛,小組同學也發現到,宗教作為「物」,背後更是存在著一套複雜的體系,物所建構出的象徵意義,更可以看到「人」與「物」的互動和連結。


叔叔阿姨的時尚穿搭

鹽埕過去是高雄最繁榮的地區,而服飾店林立在鹽埕街道上。選擇「時尚」作為題目,是因為時尚隨著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定義,在觀察鹽埕服飾時,可以看到上一代對時尚的定義。小組們也發現到上一代的人服飾時常是「襯衫」、「polo」杉,與現今不同,追求正式的服飾穿著。店家也提到,因應現代的變化,店裡才變得賣比較多休閒服飾。


理解「物」的同時,必須要從人如何理解來出發,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過去的時尚會過於狹隘,但從與叔叔阿姨的訪談中,才能了解物對他們的意義。


觀看。體感

小組以「大溝頂」市場作為主要的觀察地點,過去大溝頂是鹽埕十分熱鬧的市場,而因為逐漸沒落,後活化成為駐村藝術家的據點。觀察藝術家與大溝頂的互動,藝術家與商家都是勞動者,在同一個空間,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勞動方式。實地在大溝頂中,以身體感來感受這個空間,市場不僅是金錢流動的地方,可以聞到肉的生鮮味,剁肉、聊天的聲音。駐村藝術家的作品中也有肉的作品,透過呈現剁肉的殘忍來反諷現代人吃肉。兩種不同對物的理解,卻可以呈現在同一個空間中。


小組導覽的時候,照片中的主角,老闆娘也來到現場。「啊,照的很清楚內!」老闆娘對於自己被呈現在展覽中感到十分開心。與同學的互動也可以看到同學與居民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藤竹

藤椅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帶者過去長輩家中都有藤椅的想像進入鹽埕的藤椅店,同學們透過和老闆聊天,「沒有拉,以前不是這樣的!」其實過去因為藤椅手工,原料又貴,大家並沒有買藤椅的習慣。藤椅也分成許多種類,因著人們的需求,甚至有腳踏車上的藤椅,可以放物品和載小孩,也有放在摩托車上的藤椅。小組們也與老闆聊天中知道,藤椅目前因為原料越來越貴,都直接從東南亞進口,而非手作。藤椅現在成為小孩要孝順長輩的禮物。


在與老闆聊天中,小組們經過老闆的不信任到後來的歡迎,以前經過常常在店門口看到無聊的爺爺,在聊天後,變成了有故事的鹽埕人物。讓小組成員更了解藤椅在過去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時間風華:鹽埕的前飾金生

在鹽埕的街道上,有一條街被稱為「銀樓街」,而另外一條街垂直的街道上,卻有林立的日韓精品。交錯的兩條街,一條可窺見鹽埕風華的昂貴金飾,另外一條是時尚的日韓飾品,同為飾品的他們,脫離現代的銀樓街是否因此沒落了?實地探訪的小組同學發現,金飾街因應現在的潮流,加入許多時尚的元素,店家們也認為駁二興起,以及日韓精品,都帶來人流。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沒落,而是和日韓精品有不同客層,並以其他飾品吸引顧客。


雖然鹽埕經歷了沒落,但鹽埕的店家並不覺得這裡衰敗,而是仍然在變化,因應的潮流而改變,仍然對這裡有希望,持續的建立新的物質文化。


存在。不在

鹽埕街上有許多得建築物,鐵軌、小吃店、住宅、咖啡廳等等,小組拍攝鹽埕的建築物,並以現在和過去作對比,現在佇立就是存在?抑或只剩空殼?或是不存在的,卻在大家的記憶裡?有趣的對比他們以舊鐵軌上的女孩,象徵鐵軌重新與新的生命。大溝頂中熱鬧的店家,背後卻只剩幾家仍營業。廢棄的建築物們可看到過去的鹽埕風華,但現今卻透露出荒涼。


小組成員是第一次花這麼多時間了解與走訪鹽埕,看似平常的建築,有的是沒落的,有的重生,產生了與過去不同的意義。在討論主題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因為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時常意見不同,但也學習到了彼此溝通和理解。


市相

以銀座與舊堀江商場為主題,希望呈現目前的商場模樣。銀座繁榮於30、40年代,仿造日本銀座而成的商場,是以前上流階層會光顧的商店,販賣許多稀少且昂貴的舶來品。但如今卻所剩無幾,大大的售似乎述說著這些倒閉店家的故事。過去訂單接不完的西裝店,顧客甚至無法決定版型。但為了因應經濟中心轉移。吸引更多人,西裝店師傅變少,且開始客製化的服務。舊堀江商場繁榮於50、60年代,但如今也漸漸在沒落當中,過去販賣零食的店家,為了要繼續支撐,而增加更多單品。過去只進昂貴服飾的店家,也開始有中價位的衣服。幾乎每個店家都具備的電視,似乎是用來打發沒有客人的時間。


西裝行老闆與同學們分享,會繼續營業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講這裡的故事。見證銀座興衰的他,有說不完的故事。希望繼續讓前來叨擾的學生或是顧客,知道更多這裡的趣事。小組成員也反思到照片的拍攝,更夠真實的呈現嗎?他們雖然呈現了平時的樣貌,但當下卻是「假裝」,請老闆配合拍攝出來的。圖片與文字搭配會不會引發被拍攝者的不滿?重視受訪者,與對方有良好的關係,並且開始反思有沒有打擾到對方,是這次攝影展給予同學很大的收穫。

鹽埕飲思

過去鹽埕因為繁榮而聚集了許多人,鹽埕埔扮演了「市內」,許多人來打拼,來來去去的打工族、船員、軍官,這些離鄉背井的人,最吸引他們的就是食物裡的家鄉味。小組介紹了從攤子起家的古早味麵店,目前已經是大店面的他們,主打的就是這是充滿記憶的古早味。鹽埕埔也有創意的飲料,食物在人們的生活中,總是有最多的創意。


食物對於人類來說,總是承載許多意義。食物的口味會變,過去的人喜愛吃得食物,現今看來可能不喜愛。食物也是許多人的記憶,「這是我小時候的味道!」「這是家的味道!」與鹽埕一樣充滿歷史的味道,也經由老店一直傳承。


觀看鹽埕的新角度

在人類學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食衣住行的物質文化,在這個成果展當中,同學們以自己的認識和調查,呈現出鹽埕人物的生活。

來到現場的老師非常喜歡每一組以不同層面來看鹽埕,過去的風華,現在的樣貌,清楚的呈現出鹽埕人的生活。也給予寶貴的回饋,攝影展重點還是在照片上,但同學們的照片構圖略顯不足,展版的排版等技術上還可以改進。在照片的安排上,可以有更多設計和想法。

過去是中山的學生形容這是「解密」的展覽,以前看者鹽埕的建築或老舊的商場,只覺得看起來很有故事,但今天看完展覽才恍然大悟,有這麼多感人的故事。

到場的同學覺得這堂課能夠讓大家認識鹽埕,甚至邀請當地人來讓他莫名感動。也認為如果整個展場前面可以給一些鹽埕的背景介紹,會讓人更容易進入鹽埕的故事當中。


在這堂課與這個展覽之後,鹽埕不在只是鹽埕,如同老師地一堂課與同學分享,學習過物質文化之後,百貨公司就會變得非常有趣。觀看建築物的前市今生,食物的記憶,時尚意義的轉變,鹽埕的物質文化頓時變得豐富且充滿歷史故事,當然這不會是全部。更多的物質文化,都是在與當地人繼續認識中,才會得到有趣的故事。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