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計畫介紹-HFCC計畫
緣起
高雄是一個工業紋理深刻的城市,隨著產業轉型和都市發展的急遽擴張,城市記憶和工業傳統不斷地被淘洗,街頭市井的常民生活風貌逐漸改變,百工技藝更是不斷凋零。隨著原有經濟活動的式微,居民對於自己家鄉和土地的認同也就逐漸降低,高雄城市發展之源的旗津、鼓山及鹽埕三區皆已面臨社區老化、環境衰變等問題。空間是特定社會關係的展現,過去半世紀的政經發展,使得高雄旗津地區從半邊陲地區退至邊陲地區,島上居民必須出走高雄以謀求生活所需。邊緣社區經常被視為弱勢、無力,須要伸手援助。但是過去的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弱勢的個人一樣具有能動性,常民生活中就可以挖掘出雜糅地方特色的發展策略。
高雄發動機-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依山傍海,坐落在擁有深刻港都歷史紋理的高雄門戶,周邊的旗津、鼓山及鹽埕是高雄發展之源,卻逐漸沒落。做為高雄地區第一學府,肩承高雄城市發展發動機的角色,本校一直積極與週邊大學合作,共同致力社區發展並協助開創在地經濟,希望能驅動一個由大學領軍的區域創新系統。因此,中山大學不僅注重學術發展,更鼓勵師生走出校園連結社區。中山大學設有理學、工程、管理、文學、社會科學以及海洋科學院,教師專長多元,學校晚近更積極建立跨界合作機制。本計畫在此一基礎上,不僅結合校內各學院的教學、研究與實務能量,更連結高雄地區的一般與技職體系之大學,一起面對邊緣社區的問題與挑戰,共同激發在地的跨界與創新力量。
社區再造、跨界創新
本計畫主題為「邊緣社區認同再造 — 在地傳承跨界創新」。不同於理工學科高度依賴實驗室與具體事物的發明,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與開創,經常需要先瞭解常民生活並基於某些特定價值鏈結在地力量,才有機會創造一個不斷滾動成長的社會。換言之,社會開創的元素包括:知識、常民生活、社會價值、在地居民參與,以及它是一個過程。在此概念下,本計畫以「社區認同再造」為目標,以中山大學鄰近社區為實作場域,從常民生活的角度切入,藉由「在地傳承、跨界創新」策略,連結產、官、學資源,促進青年和在地居民共同探索並開創另類的未來生活,期能恢復居民的光榮感,並驅動社區興業之開展。
三大目標-文化、技藝與創新
本計畫的跨域共創架構,延續「文化保存」、「技藝傳承」與「社會創新」三個目標,發展「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三個實作專案。在「社區文化」方面,課程目標在於深入考察旗津在地社區的多元文化,努力挖掘即將消失的在地職人技藝與常民生活記憶,同時重建居民的在地認同。而「高齡照顧」的課程目標在於翻轉高齡者的「被服務者」角色,創造高齡者社區參與的另類模式。最後,「永續發展」的課程目標則試圖將永續社區的規劃原則,整合進空間活化與解決社區問題導向的社會實作,從土地利用、飲食習慣到建築能源規劃等方面進行改變,以期朝向永續、低碳非核、繁榮在地的經濟與生活型態。
由於過去的執行成效卓著,吸引了高雄市政府與社區組織的積極投入,為了擴大參與並引入創新元素,我們也主動邀請旗津區之外的非營利組織共襄盛舉。而除了實體的組織,我們亦在虛擬的空間累積計畫的能量與影響力,包括計畫網站以及臉書粉絲專頁,都是計畫長期經營的網路篇章。
尚未完成的志業
雖然透過HFCC計畫的執行,我們收穫了相當不錯的成果;例如找回了高雄海港的特色風景-大漁旗以及藏仔寮。尤其是在團隊成員的努力下,研發創新的漁旗染印技術,讓民眾可以用更為簡便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親手製作一幅極具個人特色的漁旗或錦旗。
不過,這些費心累積的成果有待進一步的發揚與推廣;因此,延續「邊緣社區認同再造 — 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的精神,團隊成員肩負著同樣的使命感、帶著和地方建立起的深厚情感與工作經驗,往下一個階段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