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前期計畫介紹-USR深耕型計畫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

大學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大學作為知識生產、積累與發散的主要場域,承擔的是國家持續成長、往現代化目標邁進的關鍵任務。因此,大學身為一個國家中最高端的教育空間,提供的是與時俱進、貼合國際脈動的學問、素養的習得環境。只是,在「學用落差」現象越來越明顯的今日,如何讓學生在就學階段就獲得和社會即刻接軌的能力不需要費去過多時間在磨合與適應上,似乎成了迫切的議題。

  有思於大學院校一方面被期待要擔負起社會責任、一方面要讓學生獲得融入社會的能力,本計畫延續HFCC「邊緣社區認同再造 — 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所創建起的基礎,繼續以南鼓山、鹽埕與旗津等地區為實踐場域,透過課程設計、和地方文化館舍協作以及和社區密切互動,藉此達到培育人才與推動區域發展的目標。

  除了擁有實務能力外,我們更希望學生和地方可以有更多的情感連結,並且進一步成為地方創生的活水與困境的解方-使得找回土地消逝的記憶、重振地方光榮感以及再興傳統文化這些理念有逐一落實的契機。

計畫的三大景觀-地景、聲景與願景

  本計畫致力於在地知識採集的人才培力,並以教案形式向外、向下扎根。由「人文生態地景」、「社區常民聲景」與「知識島嶼願景」三個主題團隊透過課程、展覽活動與共培行動等方式強化實踐與創作,希望達到: 一、人文生態地景的永續經營。二、社區常民聲景節慶例常化。三、知識島嶼願景:地方創生與國際延伸。

 

如果城市是一座故事館
 

  我們從「城市故事館」的概念出發,強調「共榮、共善、共創」的合作模式,推動大學師生與在地居民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的工作中進行生活和生產。這個概念發想的初衷是,如果居住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故事,或是,說出這塊土地的故事,那該會是多麼美麗的景象。而城市的歷史與面容,會因此流傳在人們的心目中。

  

  此外,如何強化博物館在此生態系中的公共性角色是本計畫的重要目標,而這也與聯合國所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優質教育」、「合宜的工作與經濟成長」以及「永續城市與社區」三項相呼應。

  

  所以,我們以九大主題實作(展演)融入社會經濟及社會創新的元素,連結產、官、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促進青年和在地居民共同探索並開創另類的未來生活。除了恢復居民的認同感,同時也驅動社區興業之開展,期能建構出「社區-博物館-大學區域生態系」的永續循環。

讓我們一起來共事-高雄的百年願景

  本計畫規劃「社區文創」、「社會設計」、「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三大主軸課程,回應港灣兩岸三景的空間紋理與文化脈絡,將地方學的建構鏈結於博物館的策劃與展演中。藉由系統性的課程安排,以【調查—轉譯—展演】三個層次,帶領同學及社群投入課程學習及實作,重塑博物館原本的社區性與公共性,進而達到「城市是一座共事館」的目標。

  我們知道,一座城市要能散發耀眼榮光,需要的是每一個人的力量與堅持。「共事」的意義也在於此,透過課程安排與師長帶領,學生們深入地方訪談調查、生產設計出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成果。例如已然成為鹽埕例常且關注度相當高的「鹽夏不夜埕」活動,或是皮影戲演出、旗鼓鹽地方故事的繪本創作等。又像是團隊成員和高、國中與小學共備課程,帶入大學端的學科資源,共享學習的甜美果實。

  各種創新合作模式的嘗試以及向外界拓展的努力,除了是要讓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我們也希望城市能因此以嶄新姿態矗立於這塊土地之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