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日韓學者齊聚高雄港都中山大學,共培港灣都市永續轉型與城市再生議題:「2025 港灣論壇 SIG:台日韓港灣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作家相片: 中山大學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 RALLY
    中山大學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 RALLY
  • 1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在10月18日週末假日,本計畫邀集台、日、韓三地文化與歷史研究學者,齊聚中山大學社科院教室,共培港灣都市的永續轉型與城市再生議題。

    本場論壇議題範圍多元廣泛,涵蓋民間/政府力量對港灣城市開發的互動過程、大眾傳播媒體對於港都都市新經濟發展及城市意象的塑造關係、冷戰時期美式大眾音樂對港都城市流行娛樂文化的影響與在地化發展、境外政治發展及僑外資力量與港都新經濟啟動的互動,19世紀漢薩自由市與普魯士、清帝國三方在台政經勢力互動的特殊關係。

    當天上午大師論壇開場由兩位日韓學者,日本東北大學法學研究科伏見岳人教授與南韓首爾光云大學國際學系金廣烈榮譽教授,分別帶來〈東京灣改造計畫和京濱運河構想〉及The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movement betwee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Japan through Pusan Port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二戰後朝鮮半島釜山港與日本之間的大量人口移動〉)兩篇精彩論文,兩位亞洲學者以線上即時參與的方式分享其觀點。

    伏見教授〈東京灣改造計畫和京濱運河構想〉,論文主要談及:東京灣內主要環繞的幾個重要港口,東京港、橫濱港為首、川崎港和千葉港及橫須賀軍港等,在20世紀初現代港灣發展史上,包含關東大地震災後帶來的橫濱港與東京港開發競爭樣態以及民間企業鉅子淺野總一郎的民間版京濱運河開發構想、東京灣改造計畫以及與當時日本官方公私兩造間的競合對話過程,包含淺野總一郎對當時東京市政府市長後藤新平提出許多設計構想與改造計畫,雖這些計畫最終未獲得官方支持採納,然而隨著學術探索過程,許多有趣史料紀錄卻在百年後的研究需求被重新看見。例如,伏見教授發現一位曾參與高雄港建設的主要角色山形洋介參讚,他的高港經驗《高雄建港記》著作,亦是向東京帝國大學提交的博士論文。一個有趣的對照,當時高雄港哈瑪星地區的修築規劃是以林業跟糖業出口用途為填海造陸的主要考量,而橫濱則是以工業區用地的規劃作為主要用途。

     金廣烈教授〈二戰後的朝鮮半島釜山港與日本兩國間的大量人口移動〉主要談到,在二戰當時因戰爭動員的關係,大量的朝鮮人與日本人分別居住在兩邊異地國家,戰後因美國的「計畫輸送」政策,在短時間大量的跨國移民被安排重新返回(引揚)原母國。亦可發現因戰時從民間徵用的船艦被大量炸毀,因此當時亦有靠自力救濟租借船隻返國的案例。釜山港因為是一個重要據點而且可以停泊大型船隻,因此擔當這樣的運輸港口角色。據統計,當時短時間內從日本返回朝鮮的韓國人大約有140萬左右。

(自右至左,主持人:中山大學吳亦昕助理教授;發表人:南韓首爾光云大學金廣烈教授、日本東北大學伏見岳人教授。)

第一場論壇主題:「台灣港灣的永續發展與轉型」:

    首場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王御風副教授帶來〈高雄港拆船業的興衰〉,本文談及二戰後高雄因港口沉船打撈,發展出拆船業,成為戰後主要產業之一,拆船回收的鋼材支撐台灣重建,並促成鋼鐵業興起,如南豐、東和、祥益等民間鋼鐵即由拆船業轉型而成。1958年港區擴建後,拆船業者進駐臨海工業區,產業聚落成形,1969年更登上世界第一。然隨貨櫃運輸興起、環保與公安問題加劇,1988年大仁碼頭被收回,拆船業迅速沒落,但其對高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貢獻深遠。

    第二場是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林果顯副教授分享〈南方崛起的「新」媒體塑造:《臺灣新聞報》與高雄港(1961-1975)〉,文章探討省營報紙《臺灣新聞報》在1960年代報禁時期的成立與發展。面對宣傳衰退與中央權威挑戰,省政府為鞏固自身影響力,將《新生報》南部版改制為全臺發行的《新聞報》,並投入行政與財政資源支持,展現強化宣傳體系的企圖。《新聞報》以高雄為核心,結合地方發展與經濟議題,如倡議設立自由貿易區,凸顯其作為打造南方高雄新意象與南臺灣發聲的重要媒體角色。

     (自左至右,發表人:高科大學王御風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林果顯副教授)

第二場論壇主題:「國際港灣的文化交流與城市再生」:

    第一場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王梅香副教授帶來Sounds from the South: The Reception, Adaptation, and Cultural Impact of Jazz in Kaohsiung Harbor (1950s–1970s)(〈南方之聲:爵士樂在高雄港都的接受、適應與文化影響(1950年代至1970年代)〉),王梅香老師論述提及,因過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治時期以降的管樂研究,較少觸及爵士樂在台灣的發展,當時冷戰的國際結構下,美國政府為了推動對蘇俄的反宣傳,特別強調這源自美國南方黑人,講求即興與自由的音樂類型,象徵自由主義世界的民主意識形態,當時在南台灣高雄,經由一批來自菲律賓的爵士樂手進駐到高雄在地的美軍基地俱樂部,帶動當時高雄民間爵士樂發展風氣。王梅香老師的調查訪談,發現當時作為接受者的在地音樂行動者,均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與接受轉化這外來的爵士樂種。

    第二場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廖彥豪先生分享〈東亞冷戰與臺灣加工區:香港六七暴動、跨境資本移動與高雄加工區的發展(1966-1973)〉。中國文革與香港暴動促成1960年代東亞跨境資本流動,國民黨以香港為假想敵,透過經建改革與設立高雄加工區吸引僑資,使台灣成為港資避險重心,加工出口區成為反共經濟作戰的展示與政策試驗場。

    最後壓軸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張正分享〈福爾摩沙與漢薩自由市(Die Freien und Hansestädte):1860年代的臺灣、東亞海域與德意志〉。1860年代臺灣開港後,來自德意志邦國,特別是漢薩自由市(漢堡、布萊梅或呂貝克)的船隻貿易量僅次於英國。張正以漢堡與普魯士檔案為核心,探討漢薩商人及領事在臺活動,尤其淡水港領事報告,詳述地方官態度、貿易與樟腦政策等。這些檔案揭示漢薩市政府透過領事網絡建立對臺認識,也反映清帝國、普魯士與漢薩的外交競合,領事美利士除觀察臺灣社會經濟外,亦涉入樟腦貿易與開墾,引發三方外交爭議,展現德意志與東亞互動的歷史圖像。

(自左至右發表人:中山大學王梅香副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博士候選人廖彥豪先生、臺灣師範大學碩士生張正)

當天蒞臨論壇的主持人及與談人: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吳亦昕助理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楊俊峰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師培中心楊秀菁副教授、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啟仲助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陳家豪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林文凱副所長等,併為各篇論文提供珍貴的對話與建議補充,作為論文未來擴充及延伸研究的參考點。

(與談人:左上政治大學楊秀菁副教授、右上中山大學王啟仲助理教授、左下中央大學陳家豪助理教授、右下中央研究院林文凱副所長)

從整體論壇討論觀之,無論從跨國研究或是本土探究,可以發現國家或國際的體制性主宰力量對於形塑港灣城市軟性或硬性樣貌的重要影響,然而權力或政策的運作,並非是單一、單向的過程,更多的是,在多方因素勢力角力作用下,發現的是斷裂、重新適應與再協商及再詮釋的變奏效果,這也給予我們對於港灣城市在未來永續發展議題上更多的想像可能。


 
 
 

留言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07-5252000 #5848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rallynsysu@gmail.com
© 2014    邊緣社區認同再造-在地傳承跨界創新
© 2017 城市是一座故事館-大學與博物館的參與式協作
© 2019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

© 2022    USR國際合作型 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
© 2025    永續發展類國際合作型計畫 邁向永續轉型與創生: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