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歷史故事 中洲居民記憶中的二十五姐妹
作者:郭柏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趙恩潔 責任編輯:葉貞沂
旗津區的舊中洲魚市場,原本只是個兩三位阿伯聚集聊天的場所,但在六月十八日這天,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恩潔組】的學生們在這裡舉辦同樂會性質的回饋活動,吸引了許多附近的居民捧場,甚至有多位伯伯、阿姨帶著自己做的餐點來給大家吃。這場回饋活動之所以能夠獲得在地人的支持與迴響,靠的是這組學生們這一年來,用心的與中洲居民交陪,即使語言不通,仍讓對方感受到學生學習的慾望,以及對中洲在地的認同。
二十五姐妹的歷史故事
民國六十二年,因中洲地區民間渡輪業的管理失職,而導致二十五位女性作業員於船難事故中罹難。高雄市政府除了支付理賠,也在與家屬協商後,將二十五位女性共同葬在中洲公墓,並稱之為「二十五淑女墓」;爾後,經過多次與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的協調討論,於民國九十六年第三次遷墓至現今的旗津生命紀念館旁,並在隔年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這組學生從過去的歷史資料中發現,對於二十五姐妹的罹難事件,各界會產生出不同立場的論述,以及記憶二十五姐妹的方式。在去年學長姐的研究中,為了了解「女性成神」的可能性,對二十五姐妹的受難家屬進行了訪談,探究了罹難者家屬的記憶與觀點。但旗津與中洲居民對此事件的記憶、想法,卻沒有人去注意與了解。因此,這組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進行研究,探討中洲居民是如何記憶二十五姐妹,以及有什麼因子會是影響中洲居民塑造二十五姐妹記憶的關鍵。
集體記憶對於社會群體的重要性
對於歷史事件的記憶方式,為什麼那麼重要?學生們在回顧過去的文獻中,發現一個社會的集體記憶,是使社會群體得以凝聚的力量。
楊淑媛在研究霧鹿布農人對布農族的歷史人物—Lamatasinsin的記憶以何種方式被表徵與記憶的文獻中,提到對記憶方式的觀點:「過去雖然不斷地在現在中被重新塑造和解釋,但不是任何歷史記憶的版本都會被認可而成為社會成員共享的集體記憶。」
這段歷史記憶的分析與研究顯示,在地歷史的集體記憶,會影響當地居民對自我的認同的定位,同學們沿用這樣的論點,並應用在居民對二十五姐妹的記憶中。
因此學生們在這一年間,分組多次走訪中洲,採訪與二十五姐妹相關性較高之地區的居民,也在學期初即先去拜訪去年受訪的罹難者家屬,感謝他們過去的幫助,並給予學長姐們為他們製作的繪本。在下半學期,學生們察覺到旗后地區與中洲地區,記憶二十五姐妹的方式可能會有差異,而將田野範圍擴大到旗后地區;此外,也加入當地三個國小小學生作為訪談對象,探究不同地區的小朋友,對於流傳下來的歷史記憶是否也有差別。
克服訪談上的障礙 與老少一同記憶二十五姐妹
在訪談當地年長者居民時,較常遇到語言對話上的困難。因為受訪者大多以台語溝通,但學生的台語並沒有這麼流利,加上受訪者使用台語的口音百百種,導致學生進入情境具有一定的難度。但這組學生並不氣餒,他們會在訪談中錄音,回頭整理逐字稿的時候,反覆聽較難懂的地方,或是去請教家中的長輩;此外,這組學生甚至還邀請了旗津的代表到課堂上,與同學們練習做台語訪談,並學習撰寫台語的訪談大綱,在不會唸的地方,加註羅馬拼音,如此一來,便能更順利的進行訪問。
另一方面,也有組員到國小訪問小學生對二十五姐妹的記憶。雖然因為近年來與兒童相關的社會事件頻傳,但男性組員都會搭配女性組員一同前往,也讓學校與學生比較放心。且小朋友大多非常熱情,只要組員與一個小朋友聊開了,其他小朋友便會一起來湊熱鬧;加上組員的訪談採取看圖猜題的方式,使得每個小朋友都搶著擠到最前面答題,不論對二十五姐妹事件的理解是否正確,組員都以鼓勵的態度和小朋友互動,也讓不熟悉這一歷史事件的小朋友,在猜題中上了一課。
二十五姐妹於中洲的在地詮釋
蒐集完足夠的樣本後,學生們開始進行訪談結果分析,並將分析結果分成經濟、地理、政治、宗教四個面向。在經濟面向,當地居民的記憶經常與中洲經濟發展落後產生連結,受訪者們提到因為加工出口區的薪水較高,在中洲的工作機會少,二十五姐妹才需要搭船到別的地方工作。在地理因素的層面,受訪者多提到旗津是座孤島的特徵,在過去還沒有興建過港隧道的時期,交通並不發達,要離開旗津就得要搭船,而船難事件並沒有造成中洲居民排斥搭船,他們仍舊得靠船舶來與外界接觸。在政治面向的記憶,受訪者表示在船難發生前,政府對於船隻的相關事務並沒有積極的管理,反而是因為這二十五姐妹的犧牲,才換來政府對中洲的重視。
比較特別的是關於宗教面向的記憶,在宗教的意義上,不同的區域對二十五姐妹的事件則有著不同的觀點,學生們以網路流傳的鬼故事做為問題,中洲的居民大多會駁斥這樣的說法,並解釋二十五姐妹都是過去住在這裡的人,那些都只是傳言;又或是提到二十五姐妹們是仙女,靠著自己的修練成神。但是在旗后地區的居民,卻對二十五姐妹的故事具有較高的的恐懼感,甚至會將自己遇到的靈異事件,與二十五姐妹做連結。
而在小學生的受訪狀況中,發現不同地區造成的差異並沒有特別顯著,但大部分都是知道這個歷史故事,對於記憶刻畫的深度則較淺顯。
從這些分析結果中,學生們歸納出對於二十五姐妹的記憶,可以說明中洲居民對於中洲有著獨特的歸屬感。雖然從言談之中,不難看出中洲在地理位置及社經地位的邊緣性,對他們來說,中洲與旗津並不能混為一談,中洲居民對於中洲有著非常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以及對自己歷史的特殊詮釋。
學生居民同歡樂 中洲熱情來相挺
學生們十分感念中洲居民熱情的協助,因此在六月十八日的下午,於中洲舊魚市場內舉辦了卡拉ok的歡唱活動,現場備有許多茶點與飲料,學生們熱情邀請每位曾經幫助過他們的長輩們,一同到場歡唱。令學生十分感動的是,舉辦活動的原意,是希望居民們能夠在活動中享樂、放鬆,但中洲的居民們卻仍盡心盡力的幫忙布置場地,甚至親自下廚準備餐點,為活動增添菜色。
這段屬中洲地區的在地歷史記憶,如今也深植在這群學生們的腦海中,同樣地,中洲居民對於二十五姐妹的記憶,也因為這群學生熱情的參與,增添了許多溫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