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入門旗津 不可不知

作者:謝益昀/「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靜利、蔡宏政、葉高華、趙恩潔

責任編輯:葉貞沂


  邊緣社區經常被視為弱勢、無力,須要伸手援助,但是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弱勢的個人一樣具有能動性,常民生活中就可以挖掘出雜糅地方特色的發展策略。不同於農村社區樣貌,「旗津」具港都多元風情,作為高雄城市的發源地,豐富文化資產也甚具考察價值。旗津今日在高雄市地位雖然相對邊緣,但百年歷史風華並未消散殆盡,只是隱藏於巷弄漫草中,其發展潛力仍源源無窮。



學長姐傳承 旗津大解密


  中山大學社會系利用「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這門課在旗津訪查,課程設計將修課同學分為4-6人小組,並由一位老師指導,至今累積了兩年多的訪談成果。為傳承過去田野經驗,由學姐陳俐伃及沈孟萱統籌舉辦「旗津營」。暑假期間以趣味闖關方式帶領學弟妹探險旗津,促使學弟妹對旗津有趣的現象提出發問。除踏查外,歷經田野倫理訓練後,在老師及小隊輔的陪伴下,學員們嘗試進行田野訪談。


  本次營隊最大的特色便是將過去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對旗津的學術知識,轉換成活潑的尋寶遊戲,增添踏查過程的趣味性,讓參與的學生不禁大喊:「真的又累又好玩!對旗津大開眼界!」三天兩夜的營隊結束後,各小組提出一份觀察報告,當中提到不少有趣的觀點,有的小組對地方政治鄰里長感興趣,有的小組則對在地過去的技藝與技藝感興趣,這些研究興趣都將延伸成為接下來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深入探討的主題。




在地熟人帶路 走訪旗津文史 


  暑假過後,新學期到來,除了過去社會系的經驗傳承外,2015/10/12特地邀請對旗津在地人文歷史熟識的謝榮祥老師。謝榮祥老師是高雄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也是海汕文化工作室的負責人,長期致力於旗津研究,對於地方人文風土有著深厚的了解。


謝老師帶領同學走遍旗津,一方面講解旗津的海洋產業,包含遠洋與近海漁業,敘述近年來漁業產業的變化。其中旗津漁港、造船廠、製冰廠,這些都是由於旗津漁業所延伸出的周邊產業,也是過去旗津主要的地方產業。另一方面,謝老師也帶著同學們瀏覽旗津豐富的歷史文化。除了走過新舊旗津區公所外,旗津的廟宇高密集程度更是特色之一,行經大街小巷都能看見不同的廟宇,其中大願院的主祀神明為地藏王菩薩。當謝老師介紹宗教文化時,還搭配自創的台語歌謠,使得導覽氣氛更加活絡。


  而路線繼續往前行經大陳新村,此處是當初國民黨撤退來台時,將原先中國大陳島的居民遷至台灣,而後將大陳義胞安置於此,才得此名。大陳村並非旗津特有,台灣的其他角落也有大陳村,不過旗津的大陳村倒是擁有了全國唯一一座感念蔣公而興建的「蔣公報恩觀」。另外,謝老師也分享了許多觀光客不會知道的小故事,像是旗津醫院後方有兩座墓碑,便是謝榮祥老師當初致力保留之處,因為此座墓園是旗后重要的金融商業發展龍頭的「新泰記」商行所建,墓園同時包含了中國與西洋建築元素,也是歷史建築古蹟。


  謝老師的講解十分生動有趣,針對同學接下來的研究領域,像是旗津的經濟產業變遷、傳統的手工技藝等,更多加詳細敘述。面對同學們的熱情投入,謝老師意猶未盡的說:「若非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不然故事還有更多呢!」同學們在筆記之餘也提到:「過去雖有多次來訪旗津的經驗,但如此深度與細緻的理解旗津,這還是頭一次,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此堂導覽課程不僅帶給同學美好的知識饗宴,也更了解未來一學年的研究夥伴──旗津。




關於旗津:我們想問四個問題


Q1:旗津的歷史與再現-烏魚子的記憶與技藝


  由楊靜利老師所指導的組別,小組在找尋無形文化資產時,回顧旗津漁業歷史,且發現「烏魚」在旗津漁業產業的重要性,也認為烏魚能夠作為旗津無形文化的指標性產業。由於旗津漁獲豐富,從荷據時期便吸引各地漁民來台,而烏魚漁獲多、汛期固定,因此無論捕魚方式如何更迭,捕烏魚一直都是旗津漁業的大宗盛事,隨野生烏魚產量減少後,烏魚子的身價提高不少,因烏魚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相對應的文化禮儀。


  而烏魚如何建構旗津居民的記憶/技藝?同學們採用將受訪者生命經驗鑲嵌到社會變遷年表中,包含原料(捕烏人)、製作(技藝人)、銷售(中間商、自售)與消費,完整呈現烏魚文化產業鏈的面貌,而未來則希望提供烏魚文化手冊、烏魚旗等作為反饋方式。



Q2:旗津人如何賺吃


由蔡宏政老師所指導的組別,由旗津的產業變遷了解旗津區的經濟生活,而同學們在分析旗津產業時將旗津分為三個區域,旗後觀光區、中洲造船與過港隧道附近的貨櫃區,目前的田野範圍聚焦於旗後觀光區,因此目前著重於觀光發展部分。


  過去旗津漁業興盛,但由於重工業汙染、過度捕撈,以及第二港口的開闢道至旗津漁業日漸沒落,隨著世代變遷與產業發展使得人口外移,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結合在地資源所推動的觀光產業。但到底是什麼元素導致旗津觀光多元發展受到限制,未來同學們將往中洲和過港隧道附近一帶繼續執行田野訪談,進一步勾勒出關於旗津人完整的經濟生活;另外也會持續以觀光產業為主,進一步探討旗津觀光與中國旅客之間的關係。



Q3:旗津窮得只剩下社會資本嗎?-在旗津的社會資本研究


由葉高華老師所指導的組別,一開始便以有趣的題目吸引大家目光,同學們希望將旗津的社會資本以量化方式做分析。首先簡介社會資本的定義與兩種類型:架接性社會資本與黏著性社會資本;以及測量方法,如定為法;和會影響社會資本的因素如:年齡、家庭、階級、異質性(族群)、工作、社會參與、移動性以及3C產品的使用等,並且分析社會資本可能帶來的益處有哪些?

  將旗津社會資本調查問卷分為九大部分,分別為探討社會資本的三個面向:1.什麼因素會影響旗津居民的社會資本(基本狀況、家庭關係、社區聯繫、社區參與、資通訊科技)2.旗津居民的社會資本存量(個人網絡、鄰里關係-其中包括社會信任)3.社會資本會對旗津居民造成什麼影響 (身心健康、工作),進而產生假說。抽樣方式則以旗津門牌資料使用等距抽樣法,雖樣本資料取得較為公正,同學們訪談過程難關重重,原先預計訪談180人,但約訪困難,實際完成數量仍未達預期,不過同學們樂觀面對,再接再勵。



Q4:中洲居民對二十五姊妹的鬼神觀


  由趙恩潔老師所指導的組別,以「二十五姊妹罹難」為主題,事件發生在1973年9月3日清晨,一艘由旗津開往前鎮的民營渡輪「高中六號」,在航行途中不幸翻覆沉沒,造成25名住在旗津中洲地區,且任職於前鎮高雄加工出口區的未婚女性罹難。關於這二十五姊妹民間多有傳說,當時將他們合葬並稱為二十五淑女墓,後更名為「勞動女性紀念公園」


  此研究希望可以挑戰父系觀點,藉由蒐集旗津居民對於二十五姊妹的集體記憶,歸納出這些集體記憶是由哪些不同的社會力量所共築的,並且蒐集旗津居民自身的、過去所忽略或視為無稽之談的神鬼故事,來重構主流官方記憶中被消音的民間歷史敘事。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