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臺灣戲曲課程突破框架 結合高雄歷史事件與歌仔戲創作演出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林芷瑩副教授於111-2所開授的課程「臺灣戲曲」,跳脫了原本講授型課程的框架,聘請到業界教師到課堂指導學生實現用臺灣在地的歌仔調來「創作」,為高雄旗津高中六號船難事件寫詞。加上本校USR國際型「城市共事館」計畫的支持和臺灣豫劇團協辦等,讓課程活出新的樣貌,並舉辦成果發表,學生唱著自己的創作結合傳統戲曲的身段,感動眾人。

中文系大四學生林昱婷以女工造型演唱歌仔。


今年為高中六號船難事件的五十周年,為了紀念當年前往加工出口區上班而不幸罹難的二十五位淑女,所以老師以此歷史事件作為同學們創作的共同主題。過去USR共事館計畫與社會系師生就曾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針對事件深入訪談和田野調查。此次由計畫協同主持人李怡志講述歷史,讓同學在船難事故中看到舊時代女性的故事,對國家或是家中的犧牲奉獻,也檢視國家政策如何形塑高雄這個城市的勞動樣態。透過課程的設計讓學生能探入高雄土地的紋理,並以創作傳遞當代的回應,是中山實踐在地大學社會責任的一點努力。


學生製作為勞動女性寫歌仔的節目冊。


學期中師生也到高雄勞工博物館觀賞志工戲劇組的演出,重現1970加工區女性勞動者故事,透過戲劇讓同學們理解及心疼當時加工出口區女性工作者的辛苦與堅毅,也為之後的歌仔戲歌詞創作埋下一顆種子。奇巧劇團的劉建幗與劉建華兩位業師的加入,為同學們創作出來的歌詞安歌和設計身段,並邀請歌仔戲老師童婕渝、陳書涵教唱,建立了大家對「表演」的想像。也請到胡琴老師高承駿幫同學伴奏,讓最後的呈現不只是課堂的發表,而是一場正式演出。

中文系大一學生林柏成(右)代表獻花給奇巧劇團劉建幗老師(左)。


更令人驚豔的是修課學生不單有中文系,還有音樂系、海工系、藝管所的跨域選修,配上不同的歌仔戲歌曲和不同人物的心情寫照來創作,感動了台下的來賓和親友。來賓回饋說:「看到演出時歌詞結合歌仔戲呈現的結果,不禁低迴不已、感動落淚。」

實踐過程中同學更欽佩戲班演員的專業,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的在課堂收穫良多也很有成就感,也邀請了自己的阿公阿嬤一起來看演出。除了賞析歌仔戲作品,實作更能體會同時兼顧「唱念做打」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所以只淺嚐戲曲功法的同學們,在表演上必然生嫩拙稚,但這一跨步,使這堂課最後能夠交集文字創作與身段唱作而「小有所成」。

師生與來賓大合照。首排由左至右為奇巧劇團劉建華老師、劉建幗老師、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林芷瑩副教授、胡琴老師高承駿。

留言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