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能源小旅行—環境社會學實地參訪

由中山社會系邱花妹副教授開設的「環境社會學」討論了各類環境理論,以及發生在全球各地的環境惡化案例。例如在台灣,隨著產業從農業轉型為工業與高科技產業,我們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台灣的火力發電廠帶來的空氣污染,以及核能發電廠產生的低階與高階核廢料,都對台灣的環境與人民健康帶來威脅。

近年來,國際上對於降低碳排放的呼聲愈來愈高,因此如何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本門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帶領同學進行兩天一夜的「能源小旅行」,實際探訪七股與布袋的鹽灘地、漁塭的光電案場,以及台糖試辦的「農電共生」;亦走訪位於嘉義縣大林鄉的明華社區,了解當地社區如何自主發電,甚至組成了公民電廠合作社。

第一站首先抵達位於台南七股頂山社區的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下稱學會),由學會秘書長戴子堯分享他們在鹽灘地的生態保育工作。戴子堯說明過去此地鹽田產業的演變歷史,他指出因鹽業沒落留下的閒置鹽灘地,一方面成了某些候鳥絕佳的棲地,另一方面也成了各方覬覦的待開發土地,如過去曾有人提出要蓋機場、濱南工業區,而近年來則是有人認為此處適合大規模的地面型光電發展。

學會在保育候鳥棲地的部分,花了許多精力與時間進行研究、實地調查,並與在地居民和政府相關部會溝通鹽灘地(濕地)的經營方法,希望找到一個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在2018年時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提出了「國有非公用邊際土地提供認養促進環境保護案件處理原則」,讓民間團體的棲地經營更有法可循。


雖然鹽灘地作為棲地保育的部分目前已有相關規範,但仍然有不少光電業者希望在此處興建地面型光電。對學會而言,能源轉型也是他們所樂見的未來,但是光電板的設置是否能先小規模設置,以觀察光電板對在地生態的影響?光電版設置是否規劃總量上限?施工的過程能否將影響降到最低?案場的設計、設置的場所等細節,有沒有在地居民參與的空間?這都是學會希望透過更多溝通協調,以解決生態保育、在地社區發展與能源轉型之間的重要課題。


這些問題,七股的其他地區與嘉義布袋也面臨類似的狀況。在地耕耘許久的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惠欽,與目前任職於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的沈軒宇細細爬梳七股的養殖漁業發展,與漁民對「漁電共生」的看法。因應再生能源發展,行政院農委會在2017年時提出「漁電共生」政策,在確保養殖產量的前提下,於既有魚塭上方設置光電板。政策本身雖看似立意良善,但楊惠欽提到由於七股漁民多為承租戶,以及有許多光電業者投資時,優先考量利益而非在地漁民,在過程中引發許多衝突。沈軒宇也指出,國家政策由上而下執行、進入地方時,地方居民缺乏足夠的資訊判斷,也少有充分溝通,使得工作權可能直接受衝擊的漁民對於光電案場有不少疑慮。

政策推出後,在地漁民與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團體的極力爭取下,農委會終於在2020年將「太陽光電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簡稱環社檢核)納入漁電共生政策,期待透過增加在地居民與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參與,試著解決上述疑慮與衝突。不過,沈軒宇也指出,環社檢核這個新的法律工具,僅能處理單一光電案場的設置,會被劃入其中的利害關係人有限,也難以處理七股地區光電板是否要有總量管制,以及整體的發展議題。

嘉義布袋濕地生態園區過去也是布袋的重要鹽灘地,與七股頂山社區有類似的發展背景,因曬鹽產業沒落後,既有的鹽灘地成為多種鳥類的絕佳棲地。高雄市野鳥學會布袋鹽田專案經理邱彩綢長期在布袋濕地進行鳥類觀察,以監測當地的生態環境變化。邱彩綢十分詳盡的介紹當地鳥類的棲地環境、生物行為,以及如何進行棲地的經營管理(如在土質不佳的環境植樹、以有限的經費處理進排水問題等);也帶領參訪學生賞鳥,觀察鳥類孵蛋行為。邱彩綢說明,布袋濕地最早被選為光電基地時,範圍有345公頃,後來在高雄野鳥學會等各團體四方奔走下,能源局才將開發面積縮減為102公頃,而得標的太陽能廠商也須在基地保留30%的面積作為生態保育區。


在七股、布袋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見大面積的光電板設置可能帶來生態、在地居民的工作權與文化脈絡之衝突,在這之間該如何達到平衡,仍有賴各方長期對話。

大規模的太陽能光電發展,可能帶來當地生態、社區的衝突,那能源轉型能不能依靠小規模的再生能源呢?在歐洲,民間自主發電、社區型電廠較為普遍,不過在台灣則是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嘉義大林的明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志弘分享,公民電廠的概念在台灣十分少見,對於社區的長輩而言更是陌生。最早是2014年時明華社區獲得嘉義縣「金牌社區」獎項,江志弘帶領社區發展協會將100萬元獎金用於裝設屋頂光電,並將賣電的盈餘以重陽敬老金的方式回饋社區,使社區居民意識到屋頂光電帶來的益處,慢慢捲動更多人願意投資裝設屋頂光電。在克服了法規限制後,明華社區在2018年正式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至今仍致力於在社區內持續溝通,在能源轉型路上盡一份心力。


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影響迄今已不容人類社會漠視;在各方努力下,台灣的生產模式轉型終於進入國家的政策議程。台灣政府目標訂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而能源轉型則是其中一個關鍵領域。但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即便再生能源對環境的破壞較少,未能事先溝通、規劃大規模開發,仍可能對當地社區造成影響。在本次的校外參訪中,我們深入理解當地社區、民間團體、廠商與政府部門等利害關係人,歷經許多溝通以達成彼此共識;也希望透過實地走訪,在學習中實踐生活轉型。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