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與研究
課程教師:王梅香
課程紀錄:江慈徽
責任編輯:蔡明原
課程宗旨
本課程承繼「南方社會學」的創系精神,本學期將以「哈瑪星」作為社會調查的場域,暫定方向是「哈瑪星興濱計畫的文化保存運動」,檢視高雄市文化局的兩大「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一:「興濱計畫」(另一是左營的見城計畫)。探討文化局如何從「山、海、鐵、町」四大主軸,透過資產修復、老屋修繕補助等硬體設施保存,例如「登山街35號現代主義老屋」、「親山計畫-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等,以及期待透過地方參與,藉由在地故事的述說,保存與活化哈瑪星文化地景和歷史記憶,進而促使居民認同在地的文化保存運動。
走進歷史場域與經驗者的分享
透過實地走踏、導覽與解說,會是認識一個地方最為直接並且有效的方式。導覽講師在解說的同時,也提出許多問題給同學們討論;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同時培養思索的能力。搭乘溜滑梯是此次行程重頭戲之一,大家在體驗之餘、也一面記錄一路上的觀察到的事物。
決策者與實踐者往往在計畫與決策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各計畫的產生與動機常與均衡城鄉發展、促進當地經濟或是活絡地方發展等有關聯,場域工作者說:「計劃下之溜滑梯此建設,是一個港濱街景的集合,有隧道又有豐富的歷史故事,藉由拼湊在地的歷史並與古道結合,再搭配溜滑梯此娛樂性質的硬體建設,吸引且帶進人潮,同時也想大家了解在地的歷史文化。」
可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便宜行事忽略了居民們的心聲和感受。例如:溜滑梯建設中有一個景觀改造統包工程,照規定來說,會給予廠商一筆經費,除了要進行硬體設備的建置、還要舉辦兩場「公聽會」。可是,由於時間等各項因素所以並沒有舉辦公聽會,附近的里民和地方長官皆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劃,衍生出許多抗議與糾紛。
接著,授課教師提到由文化面去檢視,從高雄市、興濱計畫再到「登山街60巷」的等不同區域尺度的文化治理政策,分析了不同階段的治理方式與其成果。
公民會議經驗之分享
為了能讓同學們更好的瞭解公民參與與政治決策形成彼此間的關係,課堂邀請了社會學系的學長楊家華來分享公民會議的看法。
這次的講者是以「誰的歷史港」為題、分享公民會議的經驗,他首先提到這類型會議的操作模式為:「針對重大的公共政策,透過統計抽樣程序挑選具代表性的公民參與,透過事前所閱讀與搜集的資料,讓公民對於議題有些基本的認識與了解。於預備會議中,會參與專家的授課,更了解議題之癥結點。最終在於正式會議中,由公民彼此進行討論以達成共識。」接著說明高雄的歷史、產業與地理區位的發展,並帶入現今都市治理的相關內容。
除了分享之外,同學和楊家華也有許多的問答和討論,議題的深化與經驗的傳承就在這樣良性的互動過程中完成。
探訪哈瑪星-「西灣文史工作坊」
為了要能更深入的認識地方,課程的師生們參加了由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西灣文史工作坊」。活動內容除了有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導覽員帶領走讀哈瑪星,也邀請到文史專家廖德宗介紹與分享其對於哈瑪星和舊鼓山的勘查經驗。
工作坊課程設計相當豐富,成員們漫步走踏哈瑪星,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般、親見了它的繁華的前世。而地方景貌變遷背後的人為因素,更是值得大家省思的議題。
田野調查與文化體驗
訪談、田野調查是這門課程的重要的項目之一,同學們分享自己採集到的資料,並且分別給予回應、討論。在這過程中,大家習得了如何擬定訪綱的方法,也在田野現場遇到了各項難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至關重要,它可以讓大家明瞭行動實踐的困難與價值所在。就如同文化體驗一樣,同學們參加了「興濱計畫」舉辦的活動,實際操作、設計各種跟在地文化相關的事物(劍道、實境遊戲),並且結合環境保護理念所製作的環保袋;而這些工作都是為了要讓哈瑪星的文史資產可以為更多人所知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