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會老年學實作


授課教師:羅玉岱、楊靜利、吳涵瑜

客座講師:謝宗都、陳柏宗、黃惠芳、芳雅柔、吳宇涵、林佳玲、黃梓瑜、李春杏


《老年學社會實作》由專業醫師帶領,匯集不同專業領域的老年服務工作者,藉由體驗和實作活動,讓學生獲得專業知識,並在高齡化社會中,嘗試突破既有的思考框架,重新理解生命價值和代間關係。

課程開始前,學生對年長者的想像多含有負面印象,然而在實際比對家中的長輩後,卻發現不盡如此。社工師也提到,在貴族學校的學生心裡,長者代表的是一群雍容華貴的人。而現實生活中,步入高齡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它代表的並非只是漸漸地失去,也可以是生活經驗的累積。在這過程中,不同年齡群體的代間交流也許是彼此成長的解方之一。


圖一:謝宗都社工師與學生分享對老年人的印象


首先,在高齡住宅規畫方面,許多年輕人對「住」的想像可能都錯估年長者的真正需求。雖然傳統觀念認為孝親是與父母同住並給予照顧,但如果只是在家中安排孝親房,卻讓長輩離開了原本的社會網絡交流圈,反而會使他們無法融入並失去生活重心,因而部分長者不願與年輕人同住的原因即是沒有自主權。建築師也特別提到,家的權力關係往往體現於主臥室的安排,對於長者而言,離開自己的房子並住進下一代的房子會令其產生不安全感,繼而產生要看下一代臉色過日子的憂慮。



圖二:陳柏宗教授演講高齡住宅規劃


接著,在課堂體驗活動中,由營養師安排讓學生調製不同的增稠劑,試著做出防止長者嗆傷的飲品,以了解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不必然要選購最好的產品,而是找出最適合長者的用品,並兼顧美味和價位。此外,學生也分組製作美味營養低負擔的料理,卻發現因平時在家中多是長輩掌廚,導致多數學生未有下廚經驗而手忙腳亂。在這過程中,學生除了體現到自我能力的不足,也深刻認知到每個人都會追求美好的體驗,對不同的事物也有其偏好,並非長者就特別難搞或應該隨便對待。因此,尊重是彼此都需要的,準備飯菜時不應為了節省時間,或是因牙齒咬不動就隨意將飯菜剪碎,也應兼顧色香味俱全的感受。



圖三:學生於課堂煮營養餐


另外,社會上也有身心靈缺陷的高齡者需要照護,因此職能治療師分派學生們扮演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角色,共同完成日常生活任務,例如前往廁所、穿衣服、開門等。這對學生而言心理衝擊相當大,除了難以達成任務外,雙方角色都產生羞愧、無助、憤怒、無奈、失落等各種複雜心情。面對心理健康的議題,社工師也利用不同的活動來調節長者的心態,除了體能復健外,也藉由縫製零錢包等勞作讓長者產生自信心並訓練小肌群。最令人意外的是,學生們的製作速度和技術能力遠低於長者,也讓他們感嘆並反思有哪些好工具能讓老年人的食衣住行育樂更加便利。



圖四:學生製作手縫零錢包


當生命逐漸老去,居家護理的需求除了尋找專業的照護員,護理師也教學生使用簡單的橄欖油和紗布等材料,製作清潔傷口和去角質的護理小工具。簡易的操作方式和低成本的應用,讓學生收穫良多並帶到旗津社區裡分享給長者們。最後,學生們最有感觸的是「好好說再見」的體驗,護理師提到人們常為了沒見到家人的最後一面而感到遺憾,但只要平時能夠好好地述說彼此想說的事情,就不用執著在「最後一面」。這讓學生獲得安慰,也能釋懷難過並放下過去。



圖五:李春杏護理師教授簡易身體護理方法


經過一系列專業的課程講授,學生開始從中發想、設計高齡活動文案,包含用不同語言衛教洗手七步驟、製作簡易LINE早安貼圖、抵制非洲豬瘟、製作並運用精油來放鬆促進睡眠、五覺體驗及遇見家中危險的情境劇等。



圖六:學生設計高齡活動文案


實地活動於中山大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和在地廟宇與高齡者進行互動,長輩們對學生的評價相當滿意外,也提供改善的建議,教學相長的成果即是代間互動最成功的第一步。


圖七:學生演出情境劇與旗津居民互動


圖八:學生設計五覺活動闖關給旗津長者參與


圖九:學生分享如何製作精油和按摩放鬆


Comment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