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創設計
課程名稱:社區文創設計
授課教師:王梅香、李怡志
協同合作:香港藝術家黃振欽
課程助教:曾偉琇
責任編輯:蔡明原
課程介紹
《社區文創設計》是中山大學「社區文創學程」的必修課程之一,為學程內的實作運用課程。在課程架構方面,本課程藉由理解社區文創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熟習並體驗社區文創設計的過程,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著重對於在地文化的認識,以及對於現有文創設計的理解。在課程具體操作方面,以高雄鹽埕大溝頂作為實踐的場域,其過程包含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透過社會調查理解在地社區的需求,由授課教師和社區中介者帶領師生進入大溝頂,與在地店家接觸、溝通並進行訪談,了解其實際需求,並與其溝通社區文創可能的實踐方式。
第二階段
藉由與香港藝術家的跨地域合作,認識文化創意的概念與方法,讓在地歷史與文化結合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在地居民的想法、學生的創意,轉化成大溝頂文化設計的可能。
第三階段
進入具體實作階段,透過製作「街道旗幟」或是「店家招牌」的方式,保留大溝頂文化的特色與精神,藉此讓舊鹽埕大溝頂的歷史與文化得以保存和再現。
課程進行方式
在教師與業界師資的講授之後,會有五天的時間,同學們在實際進入社區田野、訪談之外,還要在這過程中去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藉此將大溝頂店家的特色、歷史作為設計元素,畫進大漁旗和招牌的設計圖中。最後再用木工以及大漁旗的作法,將所思所想化成實際產出。
《歷史篇》
大溝頂的歷史
大溝頂商家的繁榮和高雄港是密切相關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填築愛河的支流「後壁港」將其整治成大水溝,而將其加蓋之後便是現在所稱的大溝頂。隨著港口通商而來的各式舶來品,在這個地方應有盡有,包含了香港、韓國、日本,其中香港對高雄而言是個進步的城市指標,從那邊進口的舶來品被稱為港依港褲,而大溝頂的商城有很多有「九龍」的名稱,例如九龍大樓,甚至有些百貨和香港相似。鹽埕區、旗津區、哈瑪星曾構成高雄最繁榮的地景,所謂的舊港新灣,就是指旗鼓鹽這三個地方和亞洲新灣區。尤其是鹽埕區在六零、七零年代曾是高雄稅收最高的區。
大溝頂最盛的時期,可以從過年買年貨得知。過年時,大溝頂會24營業,店家會24小時待機,大半的時間都在數著鈔票,連睡覺也睡在店鋪的半樓裡。店家不會將房子蓋很高,他們用一樓做店面,二樓則稱為半樓,整棟建築的樓高只有550公分。在地人稱它為「半樓仔」,現在則因為生活改善,不會再睡上面了。而這樣沿著水溝蓋起的建築模式,很像巴黎的拱廊式建築,由商店構成的長廊,人走在裡面,其街道大概被兩三個人佔滿,人們可以很輕易地看見兩邊的商品,而在地人稱這樣的逛街形式為「鑽山洞」。
《大漁旗篇》
大漁旗大約在40年代隨著日本漁民帶進台灣。因其色彩鮮豔豐富,並繪有鯛魚、鮪魚、蝦類等漁獲,寫著「大漁」、「滿儎」等祝語而大受歡迎。因此大漁旗在台灣又稱作「滿儎旗」、「進水旗」,祝福新船啟航後,豐收滿儎、一帆風順。
隨著漁業轉型,傳統大漁旗文化也漸漸地消失。最早的手繪方式被絹印甚至是現代電腦印刷所取代,但韓國、日本和沖繩等地區,仍結合著地方慶典與庶民生活,保留豐富的大漁旗文化。(節錄自山津塢粉絲專頁)
換言之,大漁旗除了是職人的手作技藝之外,還與水息息相關。這和大溝頂的水上人家有幾分相似,大溝頂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條大水溝上,將其鋪蓋所形成的土地上,一間間小隔間屹立於此,形成一條特別的商店街,其每位店家背後所承載的,都是高雄過往繁華的一篇。如今,商店街沒落,但屹立於溝上的店家們,還在奮力求生存,就如同這沒落的漁旗文化,仍舊努力的轉型為設計品,映入眾人眼簾。而我們就是要將這兩者結合,讓富含大溝頂店家特色與歷史的旗幟飄揚在不同的海景之中。
店家的故事
虱目魚-天婦羅
「這間虱目魚店在民國48年創立,是由一位名為許郭來春女士創立,原先虱目魚的店是在大溝頂巷子外面的三信活動社開,後來搬到廟附近經營,十幾年後,因為土地的問題搬到當時剛好有店位的的大溝頂巷弄內,一直做到現在⋯⋯」-黃怡嘉
「這家店的虱目魚料理,都是婆婆自己發明的⋯⋯最特別的就是虱目魚肚跟牛蒡天婦羅,虱目魚肚帶有刺,肉質軟嫩新鮮,配上湯頭鹹而不膩,牛蒡天婦羅則是用牛蒡裹魚漿而煎成,與一般的天婦羅不一樣,並不是蔬菜或是蝦子等,別有一番風味」-許翊潔
「帶著我們設計的旗幟初稿,我們試圖得知自己的設計是否符合店家期望與認同,於是一一介紹起各自的作品,期間店裡的所有人都好奇地張望並提出意見(對創始者來春阿嬤的髮型尤為講究)」-陸羿臻
喬的地方
「阿姨原來是嘉義人,民國67年嫁來高雄,丈夫是在船務公司工作,總是出去兩個月到半年才會回來一次,而她則是到大新百貨當專櫃小姐,直到懷孕後肚子一天天大起來,才被請回家待產。⋯⋯她一直到大女兒上國小,才又重新出來工作,所以阿姨總說自己是「二度就業」,不像一些從想做學徒的人,可以如此上手。一開始,阿姨只是去大工廠拿些衣服回家縫,然而錢賺得不多,做了不久便決定自己開一間小店。民國78年,阿姨在現在店面的左斜前方開了第一間工作室(地址: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163之15號)。直到五年前,才因為原本的店面舊了、潮濕不適合存放布匹、空間太大等原因,換到現址(高雄市鹽埕區大仁路151巷)」-盧耕如
「三十年前,阿姨買下車布邊、鈕扣孔、高速邊的三台機器,當年的生意相當好,人擠人的就像二十年前的新崛江⋯⋯除了這些收布邊、鈕扣孔、高速邊外,店內還陳列著一排排的內裡布,阿姨說道自己店裡的內裡布都是日本的,比較不會靜電,走路就不會黏住不好走,而內裡布的作用是讓衣服較不透明、穿毛衣時套外套比較滑順好穿,而還有一種以前常用在孕婦洋裝內裡的麻紗。」-張語欣
「開店的艱辛是喬方阿姨最常提到的,有些人從小學習技術,開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然而阿姨卻說自己是「鐵杵磨成繡花針」,慢慢磨出來的技術。阿姨提到,一開始開店時他已經三十七、八歲了,卻還是個菜鳥,許多客人總是會面露不耐,嫌棄她的手腳太慢,特別是開衣服店的學徒,因為背後有師傅的撐腰,講話、要求總是特別大聲。然而好在也有許多很好的製衣店客人,看到阿姨的技術不純熟,甚至會教導她,或是在等阿姨幫忙她們開釦洞時,順便幫後面的客人車布邊。許多的感情也就是在這些忙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而真摯的友誼是阿姨認為開店後最為開心的事情。」-盧耕如
「我們希望將學習縫紉技術時所使用的青線、紅線與白線當作背景,象徵開店初期的艱辛,並以「鐵杵磨成繡花針」為文字,紀念阿姨與學徒出身的人不同的歷程。」-盧耕如
孫家肉粽
「第一代的丈夫是為店鋪隔壁的三信銀行主席拉三輪車的車伕,三信銀行待人不薄,將銀行背面的牆壁給孫家使用。第一代便開始在此地經營肉粽生意,起初第一代的女士獨力經營,在其丈夫從三信退休後便加入店鋪的管理,但是據目前老闆娘的說法,第一代還是金華女士付出主要的心力,因為其丈夫包粽子速度比較慢。第二代自1994年開始接手經營。」-劉冠宇
「老闆娘畢業後接下媽媽的棒子,於民國82年做到現在,每天必須4點半起床開始現包粽子再拿去煮,而下午的時候再進行備料,切肉等等,全都維持媽媽的手藝與傳統。老闆娘的兒子吉祥會利用網路做行銷現在還能有宅急便,並且設計了現在店面裡的壁報與招牌字樣旁邊還有一個吉祥logo。他們也一起研發了新口味健康粽、綠豆粽、養身粽,綠豆粽以前阿嬤包給媽媽吃過,但是打開會散掉,所以老闆娘經由改良後採取不加米而去使用薏仁和麥片,想要做出一個爽口的新粽子。」-蕭滋賢
「目前這個店鋪的樣貌,象徵的是當年第一代金華女士的努力,整間店可以被視為是老闆娘對母親的懷念,老闆娘也希望家族其他人每逢過節都能回到這間象徵娘家的店鋪,」-劉冠宇
「我自己認為阿姨-甚至是整個孫家肉粽-的核心精神就是「傳承」。她告訴我們,雖然現在她的孩子幾乎都學會怎麼包粽子⋯⋯不只是孫家肉粽這個招牌的傳承重要而已,更重要的是產品,也就是粽子的製法、食材、醬料口味的傳承。」-章涵
沙普羅
「位於高雄市鹽埕區,舊崛江新樂市場內的SAPULO沙普羅糕餅小舖,為老闆陳麗元28歲時創立,為延續爸爸三郎麵包廠爆紅的爆漿餐包,而新開的副品牌西式糕點店,SAPULO是由老婆隨意配合「三郎」的日文Saburō拼音取名而成,店面招牌簡潔有力,而愛心圖樣為客人設計,意旨「愛心及用心」。」-高可蓁
「據老闆說,爺爺過去曾經在外面的麵包店工作,奶奶則希望爺爺可以自己開一間麵包店,便跟爺爺說:「你如果不回來幫忙,我就跳海給你看!」在情急之下,爺爺辭去了外面的工作,回到鹽埕開了一間麵包店,也就是現今看到的三郎麵包店,」-潘柏諺
「老闆創業的經營理念是希望能讓客人感受到愛心和用心,一種做給朋友吃的感覺,老闆說:『我自己覺得不好吃的我不會賣』,店裡面有老闆最喜歡的乳酪蛋糕,還有熱賣的福氣餅,一種北海道牛奶糖夾心餅乾,跟好吃的戚風蛋糕,老闆說:『除了自家店外,希望能透過鹽埕區的美食串聯與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潘柏諺
「『希望能展現出鹽埕區的特色,讓大家經過這裡時會特別抬頭看這旗子的涵義,也希望是有一致性的不要只有兩三家有這個旗子,這樣大家都能享受到,圖案的話你們可以自行發揮,可以有日本風格,類似運河的圖案,因為這裡大溝頂最早也是一條河,剛好讓經過的人認識到這裏的歷史。』」-高可蓁
「老闆也建議我們在設計的愛心上有個人物坐在上面,如此一來給人比較有活潑的觀感,若整個街道看起來,在燈管旁邊是最亮處,也不必擔心光線不足的問題,且絕對不會影響動線,我們的圖目前設計是心形的蛋糕,與店家的產品有關係也有暗示店家用心做蛋糕的意思,也是店家招牌上的特色」-許煜明
阿綿麻糬
「阿綿麻糬是老闆娘阿綿姐在2007年創立的一家麻糬店,阿綿姐的店最初在左營擺攤且只有一張折疊桌,而從2012年開始在鹽埕大溝頂的街道上經營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阿綿麻糬店。」-洪卉萱
「這家小店靠著實在二字,一步一腳印打造出如今。阿綿麻糬兩側的店面鐵門都是拉上去的,比起其他老店更方便兩邊街道的客人路過參考,那些櫥窗不再只是擺設傳統麻糬或口味,老闆娘阿綿姊多次提及多元性產品與古早味記憶如何相依相存,對於阿綿姊而言那是走向更是初衷:期盼透過實實在在的手工技術及食材原味,保存昔日的味道從而喚起他人的想念。」-張語真
「老闆娘不斷提及,他並不想要讓阿綿麻糬成為潮流,而是成為大眾生活中平凡的美好,麻糬、大福、水果醋等,老闆娘致力真材實料,並保有美食帶來的溫暖,這份溫暖不僅在當地發散,更有很多香港、日韓與歐美遊客成為老主顧,老闆娘說她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跟顧客建立友誼,並且獲得顧客的認同,這是讓他堅持走下去的力量。」-黃昱閔
「跟阿綿討論旗幟設計時,阿綿對街道的設計圖並沒有太大的想法,而麻糬剖面圖,阿綿則認為應該豐富其背景,將其各種口味的原物料畫上,展現出口味的多元與其真材實料的堅持。此外,阿綿也有提議說能讓每位顧客簽上大名,增加旗幟的豐富感。」-黃昱閔
「我們希望將旗幟上放上阿綿麻糬最具代表的食物,但因為覺得只畫麻糬在旗幟上會讓人不清楚我們做的是什麼,阿綿姐也覺得只畫麻糬的話會太單調了,希望我們可以讓旗幟更豐富一點,因此我們將原本的麻糬改為大福的頗面圖,中間畫上一顆大的草莓,就像阿綿麻糬賣的東西一樣真材實料且料多實在。而另外一面旗幟則是我們在走訪大溝頂的街道還有看見阿綿麻糬對面彩繪牆得到的靈感,我們希望以阿綿麻糬店為主畫出街道的樣子,在旗幟上呈現出大溝頂街道的意象。」-洪卉萱
《木工篇》
店家的故事
華明刀剪
「我們從小小的巷口穿進去,可清楚地看見一塊白色的招牌,上面有著零碎的紅色字跡,隱約可以看出「華明」兩字,最明顯的就是招牌最下方的剪刀圖示,能讓行人清楚的知道這家店大概與剪刀有關。」-蔡沛昀
「鄧伯國小畢業後就隻身一人從台南烏山頭前往台北找頭路,靠著奶奶給的三十塊在城市一角尋求生計,可想剛開始的生活是很痛苦的。鄧伯自嘲自己沒什麼工作運,做什麼倒什麼。最後看到人家在磨剪刀,無本生意磨上一把卻可以賺得50元,13歲的鄧伯也下定決心學習磨剪刀,沒想到這一做,就是一輩子。」-林敬堯
「一開始當學徒,老闆並不會把磨刀的技術教授給他,但是阿伯還是在那邊一直待到當完兵,還是繼續回去學徙,但因為老闆並不會冒險讓不會的人來磨當時很貴的剪刀,所以根本沒機會學,只好一直看,然後自己去買便宜的剪刀來自學⋯⋯」-張艾雪
「在大溝頂大概有近50年的時間了,是鄧阿伯年輕時自己創立的。當時阿伯為了治癒女兒的皮膚病,才會舉家搬遷到高雄來。聽阿伯說,當時剛到這邊開店時,因為是繁榮地帶,一個月的租金就高達3000元,又是初來乍到,沒有認識的人,也沒有在台北已建立關係的老顧客,但為了養家活口,每天都要騎車到附近做宣傳,直到有天在地下街看到也有同行的在做生意,且生意看似不錯,就過去問店家老闆能不能一起做,阿伯幫他分擔需要磨的剪刀,然後用抽成的方式賺取生活費,也因此才慢慢建立自己的客源。」-蔡沛昀
「在這邊,任何剪刀都可以磨,從大的裁布刀到小的鼻毛剪都是阿伯的拿手活。阿伯最初只會磨大把的裁布刀,後來才慢慢摸索其他種類的剪刀,一直到現在任何剪刀都難不倒阿伯了。」-蔡沛昀
「問到阿伯為什麼堅持到現在還在開店,他笑著說,很多老顧客要他不可以休息,如果他退休了,那他們要去哪裡找磨剪刀的店。說到這裡,正好有一位客人要來磨剪刀,阿伯說「這還不是最初的老顧客,都是一些老顧客會介紹新客人,新客人在變老顧客的」,現在的客人年紀都與阿伯相仿,阿伯笑笑地說「我們現在賺錢都是賺開心的,能溫飽就好,賺那麼多要幹嘛」」-蔡沛昀
華明美容
「華名美髮店緊鄰著華明磨刀店,同樣位在兩側街道的中間,因此不管從哪個路口進入,都可以經過阿姨的美髮店。由於美髮店主要面對街道的方向與磨刀店的方向剛好相反,也可以說是只要看到磨刀店就知道我們也到了美髮店了。」-蔡沛昀
「華名美髮店在大溝頂已經營了大概40幾年的時間,阿姨說,在過去繁華的年代,「一天都要做好幾個客人,忙死了,還要照顧小孩,累死了」,雖說當時洗頭無法賺很多,但還足夠維持家計,甚至在老公(磨刀阿伯)還沒有穩定收入時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阿伯笑說「我很感謝我太太捏,他以前幫我很多」。」-蔡沛昀
「阿姨說,當初會學習美髮是因為姐夫的朋友在從事美髮業,而阿姨那時小學畢業也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於是誤打誤撞就進入美髮這一塊,就這樣做了將近六十年⋯⋯我們在訪談的時候,街坊內的奶奶齊聚在店旁邊,阿姨邊幫客人洗頭邊跟她們聊天,可以看得出來阿姨和附近鄰里關係都非常好。」-林敬堯
「在與阿姨的談話中可以發現,現在最令她驕傲的就是被他培養到開花的植物,從阿姨的相簿中可以發現阿姨生活的中心,不外乎是圍繞著孫子及各式植物,特別是會開花的樹,很難想像一個長輩會用錄影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種的樹。」-蔡沛昀
「她一開始是有點抗拒我們說要幫她做招牌這件事的。她說因為她現在基本上都不會在這,因為平日是在萬丹照顧孫子跟種花的,有時候星期天都會拒絕,所以基本上都只有星期六會在這開店而已,而且星期六會開店時,都會是已經預約好的客人。」-張艾雪
「阿姨甚至說大溝頂因為建設太老舊,政府因為現在沒錢才沒有強制拆遷,覺得做招牌是多此一舉的事情,我們也為此還在努力試圖說服阿姨讓我們為她做一塊招牌。」-蔡沛昀
高鈺鈕釦行
「高鈺鈕釦行建立於民國57年,由老闆娘薛阿姨的父親所成立,鈕釦行最初名字為利和行,後來因為政府要課徵營業稅而改名為高鈺⋯⋯位於大溝頂的新樂集中商場,從熙來攘往的新樂街上望去,一眼便可以看見褪色的招牌在陰暗的巷子裡獨自發光。這個巷子裡僅剩下比較靠近外側的零星幾家店繼續經營著,店家的招牌大多都已拆除或不見,留下大小一致的鏽蝕鐵框,而高鈺鈕釦行則將名字分成兩個招牌,分別掛在店門口的兩邊,寫著斗大的「高鈺」和「鈕釦」兩字。」-陳京霈
「高鈺店面不大,整家店裡的空間大概只能 站不到十個人。除了門口這一面,長方形的店鋪的另外三面牆前都矗立著滿滿 都是各式精美鈕扣和其他衣物相關的材料布料的貨架,小小的空間裡每個貨架 都頂上天花板,充分看出老闆娘如何活用有限的空間盡可能放置更多的貨品。 」-何菁荃
「老闆娘這裡所販賣的商品,他說除了多樣、且品質上等的鈕扣之外,從小的針線,到大的布,還有一些商品像是皮帶、墊肩、量尺等,甚至有幫忙穿上鈕扣、中國結和一字扣教學之類的,做衣服所需要用的材料和手藝教學這裡大致上都有。」-鄭俊良
「高鈺所販賣的鈕釦主要來自日本,因為日本的釦子比較細緻、有質感,過去是由父親自學日文,親自到日本購買,值至現在店裡的鈕釦還是以日本為主,其餘少量台灣製的及一盒德國製造的,過去和現在所賣的鈕釦只有風格會些微改變而已,鈕釦的材質也分成很多種,有塑膠、金屬、木質、貝殼等各個奇形異狀、能夠組裝、染色的鈕釦,在這裡都能看到。」-陳京霈
「阿姨搬到現在的地方之後發生的事情,因為那時候的大溝頂已經逐漸沒落了,所以當阿姨搬來之後,附近的一些老伯伯、奶奶就會常常來路過看看、打量,當有客人來詢問購買相關東西時,這些老人家還會幫忙把客人帶到店裡,薛阿姨也說有時候這些長輩來店裡要買東西,並沒有稱呼而是直接「喂,你有什麼什麼東西嗎」」-陳京霈
「她笑說,雖然自己的爸媽都已經過世了,但她還是有很多爸媽,因為這些阿公阿嬤總是像父母一樣愛來關心她,例如會碎 念她不早點吃午餐一類的「爸媽專屬語」。 」-何菁荃
「對於傳承,薛阿姨的母親並不強求子女繼承,認為子女若是有更好的發展也是可以的,店就做到她沒辦法做為止,而薛阿姨也延續其母親的想法,雖然會想將高鈺繼續傳承下去,但她知道這門產業的處境,所以不會強求,透過高鈺這家店,她也與很多人結緣。」-陳京霈
「我們與老闆娘一一地討論最後的招牌如何去製作和擺設,老闆娘跟我們說她希望從簡、不需要過多的花樣,我們也將我們的想法告訴了她,希望與三八秀場有所結合,不僅可能需要有相近的配色和排版,也希望將一字扣的元素融入其中。然而,由於高鈺還需要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才會搬過去三八秀場,因此她希望能夠把招牌先擺在店內,並且因為材質和走道的關係,想要刪減一字扣的元素。」-鄭俊良
婁記饅頭
「婁記饅頭已經有六十幾年的歷史了,當時是由婁伯的爸爸創立,婁伯三十歲時在外闖蕩,因顧及現實考量,下定決心回來繼承家業,就一直做到現在了。」-王嬿婷
「饅頭有四種口味,分別是原味、胚芽、黑糖、微甜,婁伯的用料非常的實在,因為沒有膨鬆劑和其他添加物,所以口感非常紮實,剝開饅頭,一絲一絲的,麵香濃郁,許多客人都聞香而來,有老顧客、也有大學生,而店內的產品除了饅頭以外,還有麵條,會固定批發給一些廠商,店裡有哥哥、大嫂、和姪子們一起幫忙,姪子們製麵、自己做饅頭。」-王嬿婷
「婁伯表示『只要我們高興就好,做得出來的坐就是好作品,美醜什麼的沒有標準。』一開始我們認為可以在招牌上加入婁伯閒暇時做的紙雕,以及畫上婁伯婁媽和蒸籠的圖像。我也發現婁伯其實是個極具設計巧思的人,當我們現場畫出設計稿時婁伯也在一旁不時提供意見,例如:用有格線的比較方便設計字型、畫得很可愛的圖像畫到木板上會很難做、文字用課的比較有感覺,加上一些線條變化跟陰影就變立體了等。婁媽也很親切地在我們討論的時候切了一盤火龍果招待我們,我們吃得雙手染上紫紅色,婁伯說如果用火龍果它就是最好的染劑。」-徐亦霆
「詢問婁伯想要做橫的、直的,亦或是將招牌拼接成接近正方形的大小,婁伯說比較喜歡橫的。接著我們將婁伯、婁媽的嬿婷問說:「還是把人掛在橫的招牌邊緣?」,婁伯說這樣不吉利,我才意會過來這樣感覺像是把人吊在上面,後來才決定將婁伯、婁媽的圖案畫在「婁記饅頭」四個字的中間。」-林聖曜
「婁伯還歡迎我們隨時來他的工作室做招牌,或是平常沒事就來坐坐。結束的時候正好碰到婁伯哥大哥的小孫子來找他,看著小朋友一邊揉著麵團一邊討說要蒸他做的『辣椒先生』⋯⋯看著一個婁伯婁媽與隔壁大哥家製麵攤都在辛勤工作著,還有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在一旁跟著有樣學樣揉著麵團,畫面頓時有種溫馨的感覺浮現,即使已經是老店家但依然保有著它純樸的風味與活潑的生命力。」-徐亦霆
雞蛋百貨(新豐蛋行)
「蛋行成立於1940年代,從小在鹽埕長大的阿姨已經是第三代了,不過蛋行是婆家的生意,阿姨是嫁過來和先生一起經營的⋯⋯」-王嬿婷
「好奇「常新豐雞蛋」這個名稱是哪裡來的,阿姨說,以往歌仔戲劇團演員、劇組找這間店的時候,只要問「大溝頂賣雞蛋的」,就可以找到這一間店,因此店名直接寫雞蛋,「常新豐」則是被要名片的時候所加上去的名稱,平常還是以「雞蛋」為店名。」-林聖曜
「蛋行的攤位分成兩部分,右邊販賣多種蛋品(雞蛋、鴨蛋、皮蛋)以及砂糖、冰糖、樹薯粉等食用品,左邊則是化妝品以及各種生活雜貨⋯⋯」-王嬿婷
「阿姨說,其實現在店裡商品已經賣很少東西了,當時因為因應客人需求而買下了隔壁的攤位,賣起了生活百貨,走向小型雜貨店風格,之後隨著客人日益減少,就開始賣起了劇團專門的假睫毛及化妝品。為了能在舞台上呈現好的效果,阿姨的化妝品大多走色彩較鮮艷、色調強烈、誇張的風格,當時許多歌仔戲團都會專程來買,頗有知名度;而在雞蛋方面,當時蛋行是鹽埕區眾所皆知的中盤商,皆會有固定合作的餐廳及飯店,先生負責外送,阿姨則是負責顧店,且附近的店家也幾乎都是在這邊買雞蛋。」-王嬿婷
「我們直球問說,如果要幫阿姨設計招牌,對招牌有沒有什麼想像,阿姨對於招牌比較沒有意見,我們便有提到可以結合店內商品做為媒材,例如將碎蛋殼以及假睫毛做成人臉的形狀,並跟阿姨答應到設計招牌的出草圖後,再給阿姨確認有無需要修改之處。不過比較尷尬的是,雞蛋店外圍的可用立面偏少,所以招牌設計之後能否掛上去還需要再確認。」-林聖曜
「由於老闆夫婦並沒有想要擴大經營的意思,也對招牌的製作沒有特別的意見,我們認為應該將假睫毛與雞蛋兩項最主要的特色產品呈現在招牌上。阿姨說以前有美容科學生來買化妝品和大藍色假睫毛,就為了完成自己的平面化妝作業,聽說浮誇的藍色假睫毛效果非常亮眼。」-徐亦霆
雅琪旗袍
「陶伯,年約6、70歲,開店約4、50年,中國浙江人(外省人),來到台灣後,年輕時因興趣,跟新樂街老師父學做旗袍,然後當兵兩年,就開了自己的旗袍店。店名雅琪,是以大女兒的名字(曉琪)取的⋯⋯」-李穎恆
「80年代盛行的“港都小姐”選美比賽的參賽者幾乎是陶伯的主要客源。由於每件旗袍皆為手工縫製,師傅處旺季時都得不眠不休地完成客人委託的旗袍,甚至訂單還要排到一個月⋯⋯」-吳翠潔
「客群多為「住女」比較多,也就是在家裡的貴婦,少奶奶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她們應酬就會需要穿旗袍,然後女生在婚事、新年也會找他做旗袍,也有男的找他做唐裝,年齡層主要是輕熟女⋯⋯做旗袍主要就是客人先自己選布料(在別的地方),然後拿著布來找他栽量,縫紉,價格不一定,幾千塊起,花扣是交給其他人做的,但現在都失傳了(有的死了,有的回老家了),他也不會做刺繡,也是別人做的。」-李穎恆
「其實大溝頂內這條巷子的店家,門外都有一個統一大小的鐵框,讓他們放招牌,只是很多店家陸續結業,招牌才不見了,但鐵礦還在。而位於不遠處的阿綿麻糬,其招牌就是重新弄的。陶伯表示招牌上的水管會漏水,很擔心招牌會被侵蝕,這可能也是我們設計上要考慮的重點。」-李穎恆
「招牌的構思主要以木製雕刻字及旗袍為主。我們打算在招牌的一角套上一個小小的旗袍展示間,凸顯陶伯的手藝。接著,招牌會裝上省電的LED燈,呈現在這昏暗的小巷,顯得更加奪目。」-吳翠潔
典芳行
「位於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附近,老闆娘是台南人,後來搬去鳳山,與老公結婚後定居鹽埕。年輕時開店販售水貨、百貨,店面為承租的,在現鋪的對面,後來又賣童裝,常跑香港拿貨。晚期生意不景氣,偶而看到彰化的手工藝,被激發靈感,繼而轉賣手作洋裝擦手巾。」-李穎恆
「相較於其他師傅的不同,典芳行的老闆娘沒有拜師學藝的經驗,以兩個月的時間來觀察身邊親友的縫紉,無師自通。」-吳翠潔
「阿嬤沒有什麼鎮店之寶也沒有特別自豪的作品,但是阿嬤說在店裡粉紅色系的毛巾是最熱賣最受大家歡迎的⋯⋯她只要20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小毛巾,目前阿嬤也在研發新的毛巾款式。」-彭佳欣
「曾經有人建議增設網絡販售功能,但闆娘認為低調就好,不求大名大氣,只要路過的人買得開心就沒關係(非常佛系的賣家)」-李穎恆
「她認為與附近親友聊天才是她真正開店的目的,而不是利潤。」-吳翠潔
「因為老闆娘的有善個性,朋友非常多,他說鹽埕區基本上都是他的親朋好友,店的名字會叫典芳行,主要是因為以往在鹽埕做生意,需要有公司名號,才能到海外拿貨。我以為以往做生意的人,都是坐船遠洋,原來老闆娘是坐飛機的。典芳行的名字是老闆娘的老公取名的,因此沿用至今,而老闆已逝。」-李穎恆
「對於招牌的製作,老闆娘冇什麼意見,一再表明我們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不過最後經我們追問後,她希望可以把小毛巾融洽在招牌的設計裏。」-李穎恆
大中染印行
「整間店最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一台引人注目的裁縫車,還有掛在牆上的書法字「常帶笑容」,整間店裡給人一種很平易近人又小巧溫馨的感受,」-黃中怡
「大中旗幟印染行大約是從五十年前開店,是由目前的老闆娘柳螺珠女士和她先生所開,前身是開在現在店的對面,名為中台印染行。柳阿姨的先生原本家裡是做囍帳、剪綵花,卻因為朋友的慫恿從事香港西裝、瓷器等的走私貿易,後因票據法而入獄,出獄之後重新開了大中旗幟印染行」-賴筱珺
「大中的名字由來特別的簡單也特別的可愛,因為想讓人家翻開電話簿第一個就看到,所以便選了筆畫最少的大中。過去在大溝頂這個地⽅繁榮又熱鬧,有⼈當兵要祝賀入伍的錦旗,新店開張剪綵的炮花,各種紅布條,⼤家都會來這裡訂做,婆婆說起這些事情來眉采間充滿了自信與驕傲,但最後卻默默地說了一句:現在這邊的人都不會這樣了。隨著歲數漸長和時代的改變,大中染印已經不做染印的工作了,轉換為幫人家改衣服或做包包、杯套等等 ⋯⋯」-魏瑜萱
「婆婆在介紹自⼰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敢於表達自⼰的人,他喜歡拍照,用平板紀錄⽇常的⽣生活,炫耀他的阿孫他的孩子,去國⼩上老年教育課程,他沒有因為自⼰的年齡而停止學習各種現代的事物,婆婆自⼰知道鹽埕不可能回到當初的興盛,所以他沒有停下向前的步伐,他勇敢的去嘗試,就像他年輕時從來不害怕上台唱歌表演的那種精神,掛在⼩小櫥窗中的杯袋就是對於婆婆的店最棒的特色,他不害怕改變而且勇於去學習。 」-魏瑜萱
「 我們說要幫阿姨設計招牌時,阿姨說她不懂設計,交給我們做就好,我們就問『阿姨喜歡甚麼?我們把那些東西放在招牌上。』後來我先構思了大概的想法,覺得可以將木頭招牌外包一層布料,有了阿姨最熟悉的元素-布之後,我繼續問『這樣阿姨就可以放喜歡的東西放在布上面做裝飾了!』她就很興奮的說:『要放手提袋(包包)和衣服的形狀』『也可以放飲料袋的圖案!』我很開心在這次的訪談中就找到適合阿姨店裡招牌的靈感!」-黃中怡
參捌地方生活
「叁捌旅居是在2014年開幕,前身是正美新娘,是創辦人邱承瀚的外婆所創立的一間婚紗店,而『叁捌』一詞是由外婆出生的1930年代,到現在老闆的1980年代,又一種世代連接的意象⋯⋯參捌旅居在鹽埕、大溝頂地方擔任一個社區文化集結者的工作。」-賴筱珺
「叁捌秀場原本是鹽埕人稱大頭哥的租的一個空間,但是卻沒有再使用,一直是用白布蓋著,而住在那附近的老人家對於白布有些忌諱,因此便向隔壁的阿綿麻糬反應,阿綿麻糬便找了叁捌旅居,進而促使了叁捌秀場這個空間的生成。」-魏瑜萱
「在鹽埕的大街小巷中走走停停,每一個轉彎都是一個驚喜,發現捨於者裡特殊的小店,便和裡面的老闆們聊天看看他的店家商品或技藝是不是可以被應用,像是灌香腸做便當等等,可以吸引人潮到這個地方參與這個地方的生活認識這個地方活動。」-魏瑜萱
「熟悉這裡每個店家,雖然有許多店家並不了解現在她們年情人的所作所為,但他們仍很感謝許多店家義氣相挺,例如高鈺鈕扣、婁記饅頭,願意盡力配合他們叁捌秀場的展覽以及小型工作坊。」-賴筱珺
「 文昕說:『空間對我來講比較像是實驗室的概念,也是做秀場以後才比較認識婁伯和高鈺薛姊他們,後來秀場做一做,大概是去年七八月,我跟承漢從市場回來,承漢就突發奇想說如果在市場租一個攤位會怎樣?之後才有一連串市場的計畫,這也是未來我在鹽埕主要的工作。』」-黃中怡
「我們跟市場買菜,通常是取決於信任,我信任你這個攤主,他一定不會把不好的賣給我,這才是有人情味的存在,不是要叫大家回來賣菜、賣魚什麼的,主要是想把這樣的場域重新活絡起來,基本上秀場也是這樣的一個概念。」-黃中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