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師生透過歷史及藝術連線墨西哥 反思加工出口區勞動議題
生產線上的青春
臺墨加工出口區文化論壇與跨國策展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投入高雄在地社會實踐計畫至今超過十年,其中師生長年透過田野調查紀錄許多關於旗津「高中六號事件」的研究。2023年適逢高中六號事件50週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邀請社會學系王梅香副教授、學生及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團隊協助出版專書,以多元視角陳述與反思大家所經歷的船難事件。
同年7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Gabriel Antonio Solis(宋嘉)來台進行加工出口區的研究,並在中山大學進行一場臺墨加工出口區的實體與線上論壇,協同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廖彥豪,進行一場全球冷戰下台墨加工出口區的跨國對談。論壇後,宋嘉博士邀請中山師生以臺墨加工出口區議題共同合作策展,並預計今年分別在臺灣和墨西哥兩地展出。
臺墨類似的勞動處境,不一樣的青春
1965年前後,臺灣與墨西哥均處於國際的冷戰框架下,為了發展兩國的經濟,台墨均有類似加工出口區或邊境出口帶的設置,加工出口區的設置為當地產業和人民就業帶來新的契機,然而,也讓臺墨女性勞動等問題逐一浮上台面。臺墨大多數女工的年齡都在13-25歲之間,他們都是工廠主積極尋覓的柔順的女工,每日工作時間長,但休息時間非常有限。不同的是,部分墨西哥女工採取罷工施壓資方,但往往被稱為「瘋狂女工」(maquilocas),資方透過快速的施以小惠平息罷工。反觀臺灣,在高雄加工出口區裡,進行著反共活動,女工們半強迫參與由工廠組織的反共活動,例如「中華民國加工出口區產業員工反對共匪混入聯合國大 會」,成為政府與資本合作底下的宣傳人力。
1969年9月3日高中六號事件,居住在旗津的勞動女性在前往加工出口區的上班途中不幸罹難,體現高雄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幸殞落的青春。這起事件後來被各種傳說污名化,從女鬼到女神,再從女神到勞動女性,延續至今成為大家共同面對的勞動議題。
反思高中六號,轉譯在地文史
基於前述的關懷,社會學系王梅香副教授、李怡志講師於今年寒假開設「社區文創設計」課程與實作,並與研究臺灣、墨西哥加工出口區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Gabriel Antonio Solis、墨西哥NGO組織策展人Edgar Picazo Merino、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廖彥豪,以及高雄在地藝術家走路草農藝團陳漢聲、本事藝術丁昶文共同帶領學生重新反思這段歷史過程。課程中學生除了研讀臺墨加工出口區的研究文本外,也實際前往高中6號事件的登船地點、加工出口區以及閱讀過去的訪談資料,反芻歷史後構思、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例如其中一組學生預計打造成一艘船,設計光影產生海水波光粼粼的感覺,後面的假人象徵罹難者,也象徵這些女孩的逝去,帶給整個家庭的衝擊。另外一組嘗試重現加工出口區女工的生活,描述臺灣傳統觀念中的「賠錢女兒」如何成為「賺錢女工」,他們每日在工廠中機械化的生活,但同時他們也是青春女孩,假日結伴出遊、喜愛當時的流行文化(如鳳飛飛的歌曲),讓大家認識女工更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課程針對冷戰、加工區和女性勞動者等核心議題進行歷史耙梳與文化再現,了解臺墨兩國的加工出口區為當地產業和人民就業帶來就業的同時產生的社會問題,並再從知識背景中轉譯在地文史成精彩的設計模型,讓更多人認識、理解這段經濟奇蹟背後消逝的青春。後續師生將與藝術家一同在臺展出,並以文字和影像方式於墨西哥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展覽關於冷戰下台墨加工出口區的作品,展覽名稱為Entangled Assembly:The Global Factory in Taiwan and the U.S.-Mexico Border。學生透過課程認識高雄和墨西哥的加工出口區以及勞動議題,進而設計出跨國合作的展覽,再提供可反思的層面與大眾互動,期望能共創工業城市更好勞動環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