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物質文化與人類學

課程名稱:物質文化與人類學

授課教師:宋世祥

課程紀錄:

責任編輯:蔡明原


  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將閱讀物質文化理論與研究的經典選讀,學習領域的理論論述系譜和光譜,同時也將學習物質文化分析技巧,培養起於物件的社會文化分析能力。接著,學生將閱讀食衣住行等不同單元的物質文化案例,從個案比較之中掌握研究的技巧。


解析「交換」與「消費」的文化意義

  物質的交換與消費標誌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在變遷的過程中,「文化」與「社會」逐步的建構完成。首先要討論的是,人類在世界中生活與生命續存,需要那些基礎元素?接著,這些基礎元素各自滿足了人類生存的那些條件,並且是透過甚麼樣的方式去取得的。

  交換是人類社會得以運行的基礎,交換的條件、規則、形式、契約,都是被每個社會文化下所影響而建立起來的,包含了價值觀、資訊不對等性、討價還價、交換策略等各種重要因素。所以,課堂上也進行了體驗活動-交換禮物,讓學生們可以親身經歷理論所講述的情境當中。

  活動的規則是:每個人準備兩項帶來交換的禮物,一件包裝一件不包裝,交換開始時,準備兩張便利貼,其中一張寫下金額貼在其中一物上,另一張寫下另一物的性質或特性等形容詞貼上。接著,在每一次交換時,手上的兩件物品一定交換掉其中一件,每一次交換都允許雙方討價還價或達成協議,並且在每次交換後,可以寫上新的描述,在便利貼上。進行數十輪次的交換後,手上的東西將歸自己所有。

  設計這樣的活動希望讓學生理解到社會確實是由「交換」維持運作的,也明白在文化人類學中對於交換-透過物品或是勞動獲得資源,以及消費-消耗金錢或資源達成目的,有更深刻的認識。






生產之「必要」-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交換是一種行為模式,物品卻是此種行為得以延續、發生的關鍵。因此,了解物品出現的原因-「生產」,以及生產之後可能出現異化行為(商品拜物教),會是課程的重點之一。

  學生們要從「收集行為」的訪談開始,藉此認識人與物的收集行為和關聯、文化性以及依戀,並且培養訪談的能力,增進日後進行田野考察時的反應能力。

  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其實就是人與物的關係,勞動與異化的演變進程。勞動異化(Alienation of labor),指的是工人感到自己失去對自己從事的勞動的控制的狀況。 隨著流水線作業和分工的細化,勞動異化作為結果之一在現代社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馬克思認為,被異化的勞動者與他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生產過程分離。

  在布希亞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現代人的消費體系已經逐漸演變為對符號的消費,符號與商品和品牌的關聯。在資本主義浪潮的席捲之下,人們勞動的社會性質,讓物品原有的屬性轉換成為了一種商品性質。換言之,物的商品形式意義和最初的勞動關係脫鉤了,異化為象徵性(符號)的換取模式。


時間與記憶-物的內在的探索

  談論人的記憶,會對「物」這個名詞有不同的體認。例如「物」的誕生和毀壞,它在社會的各個階段扮演角色,其代表的意義都是具有差異性的。在各種錯綜複雜的價值與情境裡,賦予了物各式各樣的面貌。當我們嘗試從許多面向尋找物的源頭,比如說誰製造了它,怎麼製造的?它的職業與功用是什麼?還有存在的年份與年代,如何被怎麼承認,其文化標誌是什麼?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答,都是來自於「物」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的梳理。

於是,課堂設計了一次「考古」活動;借鏡於人類學考古學在考證物的時候會挖一些灰坑,進行探勘、挖掘與紀錄、標本整理、分析與研究、入館典藏與文資登錄的方法,同學要進行的是垃圾的觀察與考古。課堂上找來的三袋不同區域的垃圾中,分別是社科院的不可回收垃圾桶內垃圾、公寓住宅內垃圾與女宿垃圾。也在這次垃圾考古中,了解到了人與物的部分互動關係,並且體現了人類學實入田野與考古的精神。





設計思考工作坊

  辦理這次工作坊的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掌握並運用「物質文化與人類學」的知識與「使用者經驗研究」於設計流程之中。

  藉由探討”尚未存在的物”為主軸開始進入課程,藉由討論、分享關於這三年出現的「新物」,比方說「科技物」、「生活用品」、「使用流程重新設計物」等物之普及與對我等今日之影響。

  接著探討賽博格(人機混和體)、物與人合體之影響以及人們對於「人」之想像。以內爾・哈賓森(Neil Harbisson)這位全色域色盲者作為說明,他的眼睛無法辨識出色彩,只能看見灰階的畫面。所以,他在2003年時與電腦科學家Adam Montandon合作,開發了屬於自己的「電子眼」。他的電子眼可以將探測到的顏色,依照軟體原先設定的參數,轉化為對應的特定的聲音頻率,這個聲音會透過哈賓森貼在耳朵後方(耳骨上)的傳感器,將聲音特定頻率以骨頭震動的方式傳給哈賓森。

  簡單來說,「光學上的顏色」被轉化成了「聲音頻率」,哈賓森「聽」見顏色,而不是「看」顏色。在這個例子中,我們藉由哈賓森去思考人機混和的時代中,我們的社會文化又會如何運作。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