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公民能不能-國際工作坊

工作坊名稱:「公民能不能-國際工作坊」(20180816)

地點: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58號(塩旅社)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國立中山大學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學」共學群/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

責任編輯:蔡明原



能源轉型議題是有著相當急迫性的議題,再生能源的設備的建置與經營型態的規劃則是政府要擔負起重責。有鑑於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國立中山大學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邁向深度低碳社會」社會行為與制度轉型行動研究計畫、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學」共學群「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以及台灣民主基金會等團體於8月16日,在塩旅社舉辦「公民能不能 國際工作坊」,企圖進一步了解台灣當前能源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也將闡述公民與能源轉型之間可能的多元面貌。


此次活動邀集國內外實際從事「公民電廠」的相關人員進行與談,包含,歐洲能源合作社平台理事會秘書Siward Zomer,藉由分享自身投入能源轉型過程中曾面臨的困境與解方,期盼協助台灣在轉型初起步能有他山之石得以借鏡。



Siward Zomer表示,合作社的緣起為工業革命後,大批工人不滿剝削受苦,發起反抗並產生自主管理的概念,如今套用至能源轉型上,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即是凝聚群眾的「共識」,但透過這樣的過程,能於根本上賦權於民,達到更進步的「社會轉型」層面,另外,透過團隊運作至今精煉出的「七大原則」,包含「公開招募,自願參與」、「民主治理,票票等值」、「利潤留在社區,成員與利益之間需達平衡」、「自我治理與財務獨立」、「以公眾合作的原則,對內部成員和外部社會進行教育」、「合作社之間需通力協作運行」、「著實了解社區需求」等面向,說明合作社成立的步驟與後續欲產生的成果,最後,Siward Zomer也強調,合作社的目標與商業公司追求利潤極大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最終將使社區居民提升既有生活品質,掌握規劃與發展社區的權力,並達成永續經營的未來。能源必須以合作社或任何民主治理型態的經濟組織來生產與消費


國內案例方面則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心萍,透過長期參與政府相關計畫的觀察心得,說明民眾力量的重要性,另外也藉由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團隊執行長林笠元與達魯瑪克電力公司部落主席胡進德的分享,使偏遠地區能源自主的經驗得以被看見。



如飽受台塑六輕污染所苦的彰化台西綠能村記者許震唐與雲林濁水溪綠電合作社新聞發言人施朝祥所說,對於能源轉型的觀察與實際投身後所面臨的困境,而後則由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盤點全台各地曾發生與正在施行的再生能源開發案例,並透過分析現行的公共政策,重申「人民自主發起產生『由下而上』的行動,才是能源轉型的根本解決之道」。


Siward Zomer 最後提到,能源或甚至社會轉型過程中,相對於知悉科學技術與商業運作的人,反而更能夠跳脫框架、有更為寬廣的視野,透過說一個好的故事,使社會產生改變的動力,才是發展能源與社會轉型時最需要培育的能力。再者,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顯示出新自由主義下強調「利益先決」是錯誤的概念,而共產模式更於30年前就行不通,雙雙挫敗之下,當前社會需要新的發展想像,即是產生「社會經濟」的轉變,使人民與利潤之間取得平衡,並創造適合地方的經濟組織型態。


Comment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