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津奈木 跨國實習活動記事
文、圖提供 /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學生許育寧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培育中山學生國際合作及山海胸襟乃是當今重要課題。因此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吳亦昕助理教授,同時身兼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協同主持人,於2024年6月探訪日本藝術之町-九州熊本縣津奈木町後,與當地政府政策企画課牽起跨越國界的台日藝術社區共創實踐合作案。吳老師爭取到津奈木町協助出資中山推薦的五名優秀學生前往日本實習,經由公開徵選後,從五十七位學生挑選包含社會系、生物科學系、政治經濟系、劇場藝術系以及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等5位截然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其中也有完全不會日文的同學,以非雙方母語、用心交流,提供津奈木町全然不同的視角的企劃提案。
跨科系的五位學生於2024年9月17日至30日至津奈木町進行為期14天的地方創生專案實習。本次雙週實習計畫之宗旨,希冀學生經由首週的津奈木在地訪查及次週的社區參與型裝置藝術《海渡》(海渡り)製作,串聯津奈木美術館、町公所政策企畫部、地域協力隊以及佐賀大學,增進在地文史知識,深入了解該當地藝術創生案例。學生依據田野調查的結果,發掘當地可能面臨之問題並提出解方。藉此培養其組織建構與問題解決之知能,厚植學生國際文化涵養,進而拓展國際視野、促進臺日文化交流。
藝術共創與產業共榮的津奈木町
實習場域津奈木町,為熊本縣葦北郡依山面海的藝術小鎮。福澤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以豐富的漁業和農業資源聞名。如西面所毗鄰之八代海(當地人稱不知火海)提供海中魚蝦貝類充足的滋養成分,使漁業與養殖業相當繁盛。當地特殊漁產如太刀魚、鱧魚以及日本鯷魚的幼魚「白子」等;另外,養殖業方面則以鯛魚、河豚和牡蠣等最為著名。再者,緊鄰海岸線之山區,受氣候受海風調節溫暖且富含礦物質,因而培育出香甜多汁的甘夏蜜柑(甘夏みかん)與不知火(デコポン,讀音Dekopon、中文稱凸頂柑)等遠近馳名且富含特色之柑橘品種。
然而,擁有豐沛自然資源的津奈木,過去也曾經歷一段佈滿傷痕的歷史——水俁病。當時深受鄰近地區水俁市窒素工廠排放含汞成分之工業廢水侵害,導致津奈木居民身心遭受嚴重的影響,不僅因病失去健康,也因環境受汙染失去了生計(漁業農產等),地方的形象更受到重創。對此,為撫平居民傷痛及重塑地方印象,於1984年起開始推展「綠意雕刻造鎮計畫(緑と彫刻のある町づくり)」,以「藝術」作為媒介,在鎮內安置雕刻作品,致力於打造偕同綠化、雕刻與居民參與之藝術小鎮,進而促成津奈木美術館的開設(成立於2001年)。時至今日,因著美術館、町公所與社區居民長期以來的共同努力,以及與藝術家的協作共構,將地方文史記憶結合抽象的表現形式,展現在地獨有的色彩與文化,更吸引海內外遊客到此走訪,如藝術家五十嵐靖晃的《海渡》、西野達的《達佛》、柳幸典的《入魂之宿》與《石靈之森》等,居民參與型藝術計劃獲得廣大的迴響。




在地田野訪查與企劃提案
在實習過程中,全體實習生在津奈木町公所政策企畫部主事濱田真大、美術館學藝員楠本智郎,以及地域協力隊多位夥伴的帶領下,前往津奈木町及水俁市各處進行調查。包含設有裝置藝術的津奈木町公所與舊赤崎國小一帶(如《石靈之森》、《海渡》和《入魂之宿》),以及具有深厚史料背景的水俁市立水俁病歷史資料館和歷史考證館。此外,實習生們還參訪了享有盛名的在地產業——龜萬酒造、有機柑橘園和碾米廠。托著此次訪談的福,實習生們搶先品嚐到初熟成的不知火(デコポン)與剛收割之稻米(日文稱新米),香甜的作物配合在地職人們精彩的分享,學員們直呼獲益良多,深切感受到當地居民對於家鄉的熱愛與期許,甚至是對於未來的美好想像。
緊接著專案實習的第二週次,學員們針對訪查結果進行津奈木地方創生企劃提案,大家無不發揮十八般武藝、善用自身所學,彼此激盪創意與想法,如生物科學背景的同學將所觀察到之海洋生物進行彙整與分析,提出海洋生態遊程企劃,吸引海內外觀光客了解並親近海洋(八代海);劇場藝術系的同學則是希冀將歷史記憶結合舞台劇,記錄下因水俁病遭受苦痛的居民們其背後之生命故事,同時傳達現今已走出傷痛的展望與期待。政策企劃部主事濱田真大與美術館學藝員楠本智郎亦表示對於學員們的提案感到印象深刻且深受感動,期待未來有更深入發展的可能。

社區藝術共創──《海渡》的協力製作
實習計畫的倒數階段,以藝術家五十嵐靖晃為首,帶領全體師生進行每年9月至10月之歲時祭儀──《海渡》,居民參與型裝置藝術之協作。經由在地居民一雙雙的巧手,將八代海的一端(舊赤崎小學校側),行經潮間帶至另一端(弁天島一側)繫起一條條因著落日閃爍的橘色細繩,藉此將居民以繩結牽繫於此,建立彼此的情感連結(音同日語「連繫」的發音「繫ぎ」Tsunagi),亦表達對於弁天神(原文為弁天様,津奈木地方神祇)的祝謝,祈禱町內的居民一切平安順遂。而今年據統計,共100多位民眾及師生到此共襄盛舉,參與者們不分年齡皆在此盡情感受全體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溫馨與感動,僅花費約1.5天的時間,完成如此大型的藝術裝置。
總結而言,津奈木的案例展現了以藝術作為媒介,可以將居民與地方牽起更加緊密之關係,進而吸引外界人流導入,也拉進了新的合作夥伴,如中山有這次的實習計畫,也讓學生有跨校、跨國的參與經驗!此模式不僅為津奈木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成為台日兩地文化交流的成功典範。本次實習,師生們以雙週時間,深入探索津奈木的文化、歷史與產業,並參與到象徵社區連結的裝置藝術《海渡》的實作中。此歷程不僅讓學員們體會到在地的溫情與連結,更因溫暖相待的居民對本地產生「家」的感覺,更表示未來若有機會,期望師生能夠再次「回到」津奈木,為在地服務、貢獻心力,開啟更多台日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