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城市共事館攜手台日學者推動災害韌性交流—落合知帆教授訪台展開地方知識與氣候行動對話
- 中山大學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 RALLY
- 1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極端氣候與災害頻傳的當代,社區如何因應挑戰、累積韌性,已成為全球迫切關注的議題。為深化氣候行動與在地知識間的連結,由國立中山大學「邁向永續轉型與創生: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 於4月17日主辦「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工作坊」。此次特別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堂的落合知帆准教授訪台,與台灣六所大學及多個社區組織攜手展開一場跨國、跨領域的知識交流,深入探討災難治理、地方知識與社區韌性的相互交織。

落合知帆准教授此次以「地方及傳統知識與多重危害風險的對策:滋賀縣比良山麓的個案研究」為題,分享其長年在日本、美國及東南亞進行災難社會學研究的成果,並特別介紹滋賀縣比良山麓社區如何運用在地經驗與傳統知識,發展出具備社區特色的災害風險應對策略。她指出,在日本各地的災後重建與防災行動中,傳統石文化所承載的地景安全知識、記憶與實踐,是一種深具價值的地方智慧,也提醒我們在當前氣候風險下,需重新理解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除主題演講外,落合准教授亦於訪台期間參與多場社區交流活動,並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師生展開實地調查,前往旗美地區深入理解地方居民在災害記憶、生活知識與文化實踐中所累積的風險因應經驗。這不僅加深她對台灣防災脈絡的理解,也促進了兩國在災難知識與實務之間的跨國連結。

本次工作坊同時納入多場台灣本地案例分享,聚焦南部社區在氣候災害下的因應策略與行動經驗。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與社會系巴清雄副教授從原住民部落出發,分享霧台地區在傳統農業、土地制度與文化復振方面的實踐,展示出一套結合環境適應與文化延續的社區韌性建構路徑。透過跨域合作、多樣農作與在地智慧的整合,霧台展現出人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
來自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的邱毓斌副教授與野口英佑博士後研究員,則聚焦於災後重建與地方知識的動員,從學術研究與社區行動的雙重視角,探討大學如何與地方組織共同投入脆弱地區的重建工作。兩位學者強調,在地方知識被看見、被理解、被實踐的過程中,學術單位不應只是知識的生產者,更應成為夥伴與共創者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社調組學生亦於場中分享其對旗津地區弱勢群體在災害情境中所面臨的多重困境進行的研究成果。透過對健康、資訊落差、語言隔閡與經濟脆弱性的剖析,強調社會網絡、公私部門協力與社區支持機制在強化脆弱群體防災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此次活動集結來自國立中山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國立屏東大學、旗美社區大學、台青蕉、大港校CC等單位超過40位師生與實務者,展現出USR城市共事館作為「城市知識共構平台」的匯聚力量。城市共事館不僅是一座促進學術研究與城市對話的空間,更是激發實踐創新與跨界行動的節點。透過本次交流,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能在面對災難與風險的議題上,打開視野、深化理解,共同尋找可行的在地回應與合作模式。未來,USR城市共事館也將持續擔任台灣與國際社群交流的平台角色,攜手夥伴共同應對不確定的氣候未來,同時啟發學生們對於地方與未來如何打造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明日城市。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