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二)梅香組
課程名稱: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二)梅香組
課程教師:王梅香
課程紀錄:江慈徽
責任編輯:李怡志
側寫哈瑪星登山街 本學期課程承繼「南方社會學」的創系精神,以「哈瑪星社區—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與「登山街35號再生基地」作為社會調查的場域,並聚焦於此歷史場域之相關背景與發展之議題去做研究。一方面,透過文化相關理論的閱讀,調整研究架構;另一方面,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撰寫逐字稿、進行田野分析,深化研究內容,最後完成具有社會學意涵的研究報告。
課程藉由多場社區活動參與,邀請相關人員分享、交流社區資訊與經驗,協助同學增加場域的認識和經驗方面的學習,有助於實地田野調查。除了活動參與的跨域設計方式,課程亦由老師講授相關理論,指導與設計各種社會調查所需之工具,並予以激發同學們對於議題的關注與察覺,形成所要探討的問題,進一步反思。此學期,課程還加上同學自身所籌劃與執行的回饋活動,以當地居民為主,設計相關的文化傳承、空間再利用、今昔對比之照片等活動展演,增進與地方社區間的關係,並透過動態與靜態之呈現方式進行回饋與連結。
授課教師除了與同學們討論逐字稿的分析,指導同學們以「編碼」的方式紀錄,同時分類資料,一方面練習如何整理所蒐集到的田野資料,另一方面則是學習如何與組員們共同完成報告。接著,社區業師與我們分享執行案例,從審計新村、登山街35號再生基地,到未來籌畫的散步市集。
王老師帶大家於登山街35號社區文化故事活動,地方知名人物分享繁華歲月的記憶,不同於平常在教室聽講的模式,更容易貼近社區生活和紋理。回到課堂上,老師與同學們分別將紀錄下的筆記發表,進行討論和交流,了解彼此,並學習其他人所看到不同的觀點和想法。
延續上學期初步討論的社區回饋活動,同學除了探討文獻,還有規劃最具實作性的回饋活動。由一開始的討論、走進社區、認識店家、與居民聊天,到撰寫出計畫書,老師與助教扮演著引導和輔助的角色,最終設定為攝影展與社區餐會。攝影展邀請大家走進社區,將所欣賞到社區的美記錄下來;社區餐會則是想傳遞共享的理念,將居民凝聚起來,讓大家一起共食。此外,也搭配摸彩活動提高居民參與意願,吸引許多居民們參加,重現社區活力。
本學期課程將研究場域轉移到登山街35號再生基地,有別於上學期主要和中山大學協商,小組還透過課程理論閱讀、實地踏查,進一步思考外來文化實踐者和在地脈絡產生的互動和反饋,增進學生對於在地社區的認識與理解,進而思考自身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而進入社區的同學,亦扮演文化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中山、在地居民和文化工作者(貳本設計公司),透過多層次的實踐,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教師與學生除了從社區得到相關資源,同時思索社和社區的反饋行動,因此透過影展及餐會,邀請居民同歡,同時引領居民進入社區裡的歷史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