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走踏杉林
走踏杉林——帶你接地氣,連結大學與社會、都市及農村!
課名: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
授課教師:邱花妹
課程紀錄:涂菀庭 責任編輯:李怡志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由邱花妹老師授課,帶領同學參訪不同的社區工作者,認識其投入的地方工作與理念。二零一九年,莫拉克風災十周年,在災後重建中,受災居民、返鄉者、社區大學,行動者網絡如何攜手為地方探找生機?有機栽種與好食材、自立發電、工藝與設計、自組合作社、經營民宿,居民如何在地方開創生活與生計?從都市到農村,投身旗美社區大學的中山社會系系友沈孟萱、黃湘云,如何成為這個行動網絡中的一份子?五月二十六日,我們一起來去杉林找答案。
從都市到農村
家鄉在高雄市前鎮區、中山大學社會學系106級系友的黃湘云,從唸書到工作都沒有離開過高雄,旗美社大是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黃湘云在進入農村以前,對於農村有自己的想像,比如認為農村生活很悠閒、有許多的田地、空氣一定很好、人很少、很安靜、很常接觸老人家等等。先前也曾想過到台北找工作,但是在一次旅遊後發現自己的步調與台北的不適合,因而放棄北漂的念頭。
剛開始進入旗山時,黃湘云會因為語言不熟悉而覺得自己像是外國人,由於旗山有許多客家人因此需要學習客語,才能學到語言中的文化。在社大工作時,認識之前沒有看過的諸多植物,比如茂林獵人學校的原住民老師會帶許多植物到課堂介紹,並且教成員如何辨別以及吃食才不會在山上餓死。另外,農村的空氣其實沒有比都市好,因為空汙是擴及整個地區的污染,所以農村也會被影響。農村也有需要面對的議題,比如在農耕時,許多農民會用塑膠布,收割後都會放火燒一燒,產生許多廢棄物。黃湘云認為在農村生活確實比較容易接近大自然,離山、土地與河流都很近,她表示「赤腳踩進泥土一輩子難忘,從這一刻才感受到什麼是土地」。
黃湘云在社大工作至今觀察到旗美農村的現況為:一、周圍有許多的大豪宅,大多是外地人退休後想要在農村地區過生活,而買地蓋豪宅。反映的情形為農民老了無心力照顧田地,小孩也不想繼承,就把農田賣掉,所以造成外地人買走做建築使用,變成農地不農用,讓農地破碎化。二、田裡浮著不明的油,許多都是因為噴灑化學農藥,造成農藥跟著河流下去,導致想要用有機、友善農藥的農田會受到鄰田的影響,所以很多年輕人想要返鄉做有機需要花很多心力跟其他農民溝通。三、農村因為缺工,所以會招募許多新住民,也有許多新住民新娘嫁進農村。四、醫療資源匱乏(旗山地區只有一間醫院),會有很多時間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因為農村很多老人家沒有子女留在家。五、文化資產被拆除,旗山地區與多個古蹟被拆除,轉為建立停車場、硬體設施。
最後,黃湘云分享從都市走進農村對於自身的影響。舉例而言,帶回家的伴手禮都是各種農產品。有機會離開同溫層,看到同溫層以外的想法,比如先前在公投前在當地傳統廟裡舉辦性別影展,結果廟方接到投訴有人在放會教壞小孩的影片。黃湘云特別談到社大的改變是一種溫柔的方式,由於成人很多思維都已經固定,因此需要五到十年去影響學員,特別需要時間與耐心。另外,自身也難以忘卻泥土的滋味、打破對於「生活」的想像,了解到每個人對於生活都有不同的想像。
在社大工作,需要什麼能力?
同樣也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系友的沈孟萱,家鄉在彰化縣,2016年畢後任職於旗美社區大學,今年在社大工作邁入第三年。今日的演講主要介紹自身在農村社區大學的工作經歷。孟萱平時社大在農村的關注分為兩個層面:議題與行動。在議題的部分,舉凡農村發展、傳統工藝/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社區陪伴、區域發展等都是社大會關注的。另外,關注不僅在議題也在人,比如學員、講師、社區夥伴、各種出現在此地的人都是關注的對象,是從人出發關心地方發展,像是在農村水泥化的議題,沈孟萱剛開始預想在地人會很擔心,但是在瞭解後發先有些人的想法不同,比如有問到一位年輕人覺得沒什麼感覺。
由於旗美地區十年前經歷過莫拉克風災,地方的在地組織以及高雄的社大組織都很團結也會彼此交流,因此對於一群人長久在地方默默耕耘、守護家鄉,覺得很感動。在行動的層面,就是利用既有的資源推動自己想關注的議題,透過課程、公共論壇、觀摩參訪(帶學員去外地參訪做得很好的地方)、月曆採訪(消失的文化保存的一種方式)等等。
接著,沈孟萱分享在社大工作需要具備什麼能力。第一,需要設身處地重新來過,也就是一個從外地來的年輕人要如何觀察、進入、互信與經營自身與地方的關係。第二,時時刻刻保持五感全開,培養察覺地方變動的敏銳度。第三,在覺察之後,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進行一連串的思辨、判斷、評估以及行動策略的擬定。其中,還需要當地人的幫忙,瞭解當地人需要/想要什麼課程。第四,培養與人互動的能力,與人接觸時保持心胸開放、不卑不亢的心態。沈孟萱特別提到,後兩項能力都是社會系帶給自己的訓練。
最後,沈孟萱認為不僅是社會系,任何科系都能到社大工作,都可以為社大開展任何火花,而且不一定只有社會系才是適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