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

課名: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

授課教師:邱花妹

課程紀錄:張仁瑋、涂菀庭 責任編輯:李怡志

【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巡迴座談會 活動紀錄

國立中山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微學程,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地球公民基金會聯合舉辦【公民電廠plus社區發展】巡迴座談會,邀請民間推動公民電廠、具實踐經驗的工作者,分享國內外綠能自主社區的案例與推動經驗,讓與會者對公民電廠有基礎認知,並探討適合台灣的綠能社區發展模式。

2019年5月11日,座談會第一站於旗美社大展開,邀請陳秉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和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對談。陳秉亨介紹德國萱瑙與日本石徹白社區兩個利用再生能源轉型解決社區自治與人口老化問題的案例,以及台灣達魯瑪克部落學習國外經驗發展百分之百綠能的案例。從過去幾年協助過不同情況的社區或部落的經驗,討論再生能源不只是一種發電選項,也是解決社區問題、拓展生活方式的有力工具。

本場次的參與者也都是積極參與社區與部落地方發展的行動者,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在討論階段交流了從社區大學、社區營造到社福基金會等等基層組織,在旗山、美濃、杉林、六龜等不同社區或部落所面臨的在地能源轉型問題。包含老舊建物申請綠能補助的阻礙,或是自行發電導致舊款電錶異常等等技術問題。經過問題討論與交流,公民電廠的推動規劃愈發清晰。

5月14日來到新化國中,蔡卉荀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邱花妹教授,探討氣候變遷與能源結構,提到「電從哪裡來」等問題。由於台灣具有地震的地質風險,也面臨核電廠年屆除役,同時又希望燃煤電廠減少,以改善空污危害。因此,台灣與全球趨勢一樣,需要再生能源。如西班牙就設定年限,或像許多社區、城鎮、國家,設定再生能源的比重目標。因此,在能源使用上,尋求天然優勢去開發開採,抑或走向以社區為單位的發電廠也許是可行方案。

5月17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監事、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老師,以公民參與環境組織為開頭來談公民電廠的觀念與行動,書名目前生態環境與地球暖化的現狀,從韓國、日本東京世田谷與歐洲再生能源合作社聯盟等諸多國家的公民電廠案例分享中,討論公民電廠的各種形式與公民組織的形式。接著,回到國內談綠電合作社從2017~2018年設置的案場:天空1號、天空2號與天空3號在裝置太陽能板的過程,以及需要克服的難處,並以此為例來介紹公民電廠不僅是公民電廠,公民電廠能夠創造社區的循環經濟,且能夠和地方創生劃在一起。公民電廠能夠讓社區居民親近事務,學習多樣化的產電能源,以及讓此成為共同的話題,而電廠應該成為相遇的場所,使人際交流展開與運動擴大。更重要的是,使節能意識化為行動。

在綜合討論階段,社區提問的方向有合作社如何組織與運行、自家屋頂能否裝置太陽能板、除卻太陽能是否有其他種公民電廠等等問題,在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與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的交流與回覆過程中,大家對於合作社的型態也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對於公民電廠的概念更為清晰,並清楚公民能夠從何開始公民電廠的規劃與成立。

翌日,陳秉亨理事長和蔡卉荀老師帶大家討論「為何社會需要再生能源?」,陳老師同樣介紹世界各地再生能源發展狀況,以及台灣現有的燃煤與核能的發電方式對環境亦造成汙染。他以「善用再生能源 協助地方創生」為題目,介紹公民電廠,帶現場民眾思考如何增加社區再生能源,也介紹日本石徹白社區小型水力發電廠發展,讓年輕人返鄉,創造穩定的生計、生意機會。另外,陳秉亨也介紹自身有參與推動的「達魯瑪克公民電廠」成立的過程。

5月23日在屏北社區大學,參與者有屏北社大附近區域的里長共7位、關心在地事務的居民、目前在做太陽能光電案場評估的開發端,以及屏北社大學員、志工,以及屏東科技大學的老師,還有屏東縣衛生局的公務員等人。黃心萍執行長先談論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讓參與者思考未來,自己是否能決定乾淨的能源選擇,引出公民電廠的議題,並非只是單純支付電費,而是自己也可以共同生產自身所需的電力。如同「產銷者」,意思為我們不只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近年來,政府由上而下推動再生能源時,常因不夠了解地方需求,而發生選址不恰當、未納入公民參與、排擠地方既有土地利用與產業發展的憾事。反之,從社區自主出發的再生能源發展計畫,不僅可將衝擊降到最低,更能落實電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再生能源真正符合地區特性、收益用於社區發展、並捲動社區共同參與,實現能源民主。

通過幾場座談會的說明與討論,釐清許多人對於對太陽能板的錯誤觀念和疑慮,也更清楚社區公民電廠如何展開規劃與執行,藉由這個開始,以社群力量和意識,共同想像一個永續環境的能源替代方案,解決社區用電問題,同時營造一個更負責任的社會。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