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音樂製作專案(一)

作者:李思嫺、陳筱蓉、江妮黛、柯雅薰、張勻譯、楊光智、沈新如、溫啟安、陳筱蓉

責任編輯:謝鑫佑

《戀海公路》以旅人為主角,以「海洋、家鄉、高雄」等意象為出發點,歌曲中描述高雄不同的地方以及各自的故事。旅行的路途、回家必經的「公路」,每一種不同的足跡都會將這些地方牽引在一起,感受到了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回憶的美好,以公路站牌的設計串起每一首歌,讓聽者對於歌曲本身的意境,用音樂連接自己的感受與見解,重新賦予對高雄這塊土地的認識與情感。

緣起——一世紀的依戀「街角歲時祭」

中山大學音樂學系於2016年12月,在鼓山國小旁四海之家紀念公園舉辦一場音樂文化活動「街角歲時祭」,為紀念過往歷史及發展當地新音樂。此次企劃延續「街角歲時祭」,將活動代表性的樂曲重新編曲並錄製成有聲出版品,更收錄其他與高雄息息相關的新創樂曲,以數位及實體方式公開發表,讓觀眾不再只是看完表演而無法收藏與紀念,也透過此張專輯傳達對高雄這塊土地的熱愛。

概念-為「地方」與「土地」發聲,期待被世界、國際聽見屬於高雄的聲音

專輯《戀海公路》的作曲者由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畢業及在校學生擔綱;作詞者除了由中山大學校友、鼓山國小國文老師吳詠宜擔任以外,還採用了中山大學國寶詩人余光中,以及高雄出身的傑出詩人凌性傑的詩作。每一首歌曲都在描述高雄不同的地方以及各自的故事,但因為旅行、回家必經的「公路」而將這些地方牽引在一起,感受到了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回憶的美好。而同學也依此脈絡發展、投票出《戀海公路》這樣的專輯名稱。

曲目內容包括教授李思嫺作曲、黃逸青改編的〈街角的依戀〉、劉兆雲〈哈瑪星樂園〉、陳定廉〈海之戀〉、莊伯荀〈光海〉、林天允〈秋千〉與〈渡輪〉、楊泓岳〈港誓〉、王士榛〈港邊〉以及楊光智〈繞了地球一圈〉。樂曲風格多樣,有感性動人的抒情歌、清脆嘹亮的a cappella、靜謐舒適的純器樂曲、慵懶輕鬆的爵士藍調等,不論是活潑輕快亦或是沉穩緩慢,豐富多變的素材與音樂性,造就了這張專輯的深度與廣度,也開拓了音樂無限的想像與視野。

關懷土地的音樂創作能量

這張專輯是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第一張以高雄在地素材為出發點所做的有聲出版品,除了讓高雄在地人有歸屬感及向心力以外,也期盼外地人能透過專輯對高雄有不同層面的認識,或是讓異鄉的遊子、曾經在高雄讀書的學生,能引起共鳴激發認同感,共同為高雄的音樂盡心,往後更期許能推陳出新,發展出一系列的高雄在地音樂出版品,讓更多人聽見高雄的聲音。本張專輯作為首要的音樂文化載體,不僅具有紀念的價值也含有象徵性的意義,同時也能讓大家看到中山大學音樂學系同學,關懷土地的音樂創作能量。

音樂製作專案非常符合主修製作的學生修課,不論是前期、企劃、錄音實作還是後期的母帶製作,都能透過課程,了解真正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後續的解決方式,並且透過團隊合作的模式,互相交流、輔助,不僅開拓同學的視野,更能累積他們實戰經驗,從中發現不足的地方,增進自己的能力。

說自己音樂的故事

此外課程也延伸至音樂專輯企畫的範疇,企畫發想包括創意、獨特,也包含好的文案與好的視覺設計,眾多要素聚焦下,才能賦予專輯「溫度」和「美感」,也才能凸顯專輯的風格走向和主視覺。同學們以《戀海公路》天馬行空發展專輯行銷企畫,考驗創意,也訓練說故事的能力,創造並賦予專輯更多的價值與內涵。專輯創作、製作的過程,以及專輯呈現的內容、地方意義,吸引打狗舊港文化祭的「共享生活節」邀請設攤展示,同學透過音樂與看展在地民眾建立連結,也認識更多音樂愛好者。

音樂是一種能夠傳遞情感的語言,藉由音樂讓哈瑪星以及舊港這些被時代遺忘的城市,譜寫屬於他們的故事,得以再讓大家重新關注,引起每個人心中的共鳴,喚起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地方為主軸發展周年系列出版品,一同推動大高雄的新興音樂,期許未來能夠繼續努力,讓故事延續下去,創造出不同的火花,隨著踏上戀海公路的足跡,無論是回家的路途,亦或是旅行的道路,都能聽見屬於高雄的聲音。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