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木作與文化記憶(ㄧ)
作 者:郭柏均/教學助理
責任編輯:李怡志
將空間概念與實作結合 培力學生改造校園
為了讓學生能以文化資產保存及城市考古的方向,理解生活周遭的空間概念,中山大學社會系開設「空間、木作與文化記憶」的課程,與「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木工班」合作,將空間設計的意象與木工實務結合,進行中山校園空間改造與實作。
這門課程的初始,先從理論入手,向同學介紹了高雄城市的歷史以及文化資產的導論,希望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居住生活的地區,其文化特色以及值得保存的建築、景觀、物件與活動等等。在學生有了基礎的景觀與設計的入門概念後,曾景濱老師在第五週帶領同學實際走訪校園,體察校園空間構築的緣由與好壞。
中山大學校園展現各科系學生特色
在校園田野觀察當天,曾景濱老師先從教室外的空間造景開始談起,包含樹木的栽植、石頭、花草的擺放概念,以及紅磚牆與鐵欄杆的色調搭配,都是塑造空間形象的重要元素,進而影響我們對空間的想像及認知。曾景濱老師舉例說明,中山大學的建築構造強調對稱,以行政大樓及圖書館為中央,理工學院與社管大樓於兩側呈現對稱狀,並以挑高的梁柱與長條的廊道,表現出威權式的空間感。但儘管兩側的建築體在遠觀上並無大異,從一些枝微末節中仍可以看出不同學院蘊含相當大差別的空間設計。
“校園走訪,促使學生反思校園空間關係。”
在社科學院的部分,走廊邊擺設了圓形桌椅與書籍,凸顯學生經常聚集討論思想性的話題。在管學院,則有較多大型方形的討論桌,及財經類型的雜誌,表現出管理學系對於學生的訓練,不像社科院較為隨性、愜意,反而是較多隱蔽的空間,注重規律與隱私。另一方面,在理工大樓更能看出與社科學院的差異,理工科的學生大多是聚集在教室與實驗室,鮮少需要公共討論的空間。曾景濱老師強調,空間的生成並不是單向的,而是一種雙向的對話,理工大樓的空間之所以未被善加利用,是由於理工科學生的特性,並不需要過多群聚討論的空間,卻加強化學生間的疏離。
經過這一趟三個小時的校園田野觀察,學生們開始注意到許多校園空間並未妥善的利用或是被錯誤的使用,促使他們重新省思人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學生與校園的關係。老師們更在課後請同學評論校園的美景與醜景,讓學生們更進一步去思考,學校空間可以如何改造,以達到一個更適合學生生活的地域。
“因政府干預 喚起在地居民對土地的情感認同。”
學生的生活場域並不僅止於校園,校外「哈瑪星」地區,更是學生每日上學的必經之路。哈瑪星的城市發展從日治時代開始,走過百年的歷史,演變成今日的現代化市街,為了讓學生能多關心自己生活的區域,課程與「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合作」,由專業、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帶領學生更深入的走訪哈瑪星的百年容顏。
在課程的一開始,會社播映紀錄片,描述哈瑪星在2012年 因面臨高雄市政府公告的「鼓山廣三闢建工程」計畫案, 而發起的「哈瑪星新濱街廓保存運動」。從一百多年前打狗築港到守護運動,參與者自行發起居民會議、老街巡禮與環境清掃,甚至舉辦攝影展與工作坊,力圖培育文化人才,讓更多人了解文化資產保存以及文化空間的重要性,不僅讓學生了解自身生活區域的歷史故事,也更讓他們認知到哈瑪星是在地人情的共同體。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帶領學生重新領略在地生活之美
看完紀錄片,學生拆成兩組,分成山線與海線,導覽員帶學生從濱海一路走到鼓元街,沿途介紹許多日式房屋的建築特色,像是牆面特殊的雕飾以及花紋、轉角處的圓弧形的街角建築,清楚看到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有各式風格的建築特色,顯見哈瑪星多變的百年歷史風貌。導覽員向學生說明,壽山上的忠烈祠、原愛國婦人會館、打狗水道淨水池,都是日本人在台灣的系統建設,為當時的哈瑪星提供了相當重要的民生需求。
哈瑪星擁有許多「高雄第一」,像是第一個現代化郵局、警察署、市場、及市役所,還有魚市場及菸酒雜貨店。時至今日,哈瑪星在都市的交替與更新之下,海港的都市性格逐漸消逝、日式老街道的街道特色,也轉變成各式建築風格交雜的空間。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細膩的解說,讓學生原與在地生活脫節的情況獲得改善,重新產生連結,學生們更對自己生活的土地,多了一分了解。
木工實作課 有趣又好玩
為了讓學生可以將這學期所學實際運用,課程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讓學生重新省思校園與學生的關係,思考校園空間有哪些地方需要重新設計,才能能與學生有更良好、密切的互動。因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木工,課程擬定了三週的「木造實作」課,讓學生學習木工需要的材料與製作、使用方式,並親手製作木工產品。這三週的課程中,學生除了做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魯班榫,也與組員合作,一同鋸木、打洞、板材接合、沖洗展架、晾乾等等,完成高約兩公尺的木作展架。
反思校園空間問題 學生自主大改造
在製作完展架後,學生們便開始檢視校園的空間問題,各組分別提出幾項可以改造的校園景點,像是隧道內的景觀改良、蔣公銅像及其周圍草木設計、活動中心活化、理工長廊再造等等,並依學生們認為校園應與學生產生的互動來提出新的改造計畫。經過幾個週次輪番的討論,學生成品的雛型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新穎的設計,擺脫原先校園古板、僵化的建造方式,再加入環保與環境綠化的考量,更讓人期待校園改造後的模樣。
成果展當天,學生們站在自己的作品面前,向大家說明設計理念與創作過程,盡心盡力的講解他們認為原先空間設計不周全的地方,及可以改善的方向,並將他們的想法如實地呈現出來,獲得了許多讚賞與認同。校長也到場鼓勵學生,認為這些提案,對學校而言非常有價值,且學生是學校的主要行動者,主動參與公共事務、一同改善校園空間,創造學校與學生更優質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