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會學(二)

作 者:王薇舒、林彤

責任編輯:李怡志

了解我們的所在地─高雄學

學期第一堂課,同學嘗試畫出高雄地圖。首先描繪中山大學所在的鼓山區,以及鄰近的旗津和鹽埕,而大家普遍對於「舊高雄縣」的幾個行政區則非常不熟悉,連原本就住在高雄的同學也無法完全正確地指出位置。

老師請大家針對地圖提出各區域的問題。三民區,最近頗具爭議的果菜市場強制拆遷問題;美濃區,水庫保存運動的問題;楠梓區,工業區的空氣汙染問題;小港區,南星計畫以及加工出口區的問題;那瑪夏,八八風災復原重建問題;;前鎮區,氣爆事件及其後續重建的問題;旗津區,寶可夢(Pokemon GO!)遊戲推出後的人潮對旗津居民造成的影響,以及渡輪票價調漲的問題。雖然同學對於高雄位置不甚熟悉,但對於各區域的社會問題則多有透過網路媒體來關注。

對勞動市場的想像

第二周課程進入「勞動」領域,老師讓同學各自用小字條寫下「自己未來理想的工作」以及「自己未來有可能找到的工作」,讓同學能理解「勞動」如何與性別、族群、階級等等議題環環相扣,再製作成文字雲。

第一張圖,可以看到同學們多數的理想工作是「咖啡業相關」和「法官」,顯示同學的理想不是受雇於人;而法官是對於實踐社會正義的期待。然而,下一張圖顯示「有可能找到的工作」,出現的集中趨勢便很明顯,最多人覺得自己有可能找到的工作就是「餐飲業服務生」和「公務人員」,「老師」和「行政人員」次之。其他選項雖然比較少人提及,但與理想相比是非常悲觀的,因為這些工作的進入門檻低,相對不需要技術;而公務人員也被認為是只要能通過考試即可,對於出身「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的學生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關於移工

老師將全球化的跨國勞動議題帶入,同學們對移工幾乎沒有任何「正面」的描述:膚色黝黑、身材瘦小,香水味濃郁;談到移工的行為時,也是負面的形容,如容易聚集、講話大聲、愛講電話、愛用名牌。只有少數組別有提到移工的存在,幫我們紓解了家事照護的壓力,對於台灣勞動力的填補是很大的助力,而我們對移的認識,僅止於片面的刻板印象。

台灣學生歧視移工嗎?似乎不能這麼快下判斷。老師請同學試想,澳洲白人會怎麼看待來自亞洲的打工遊學者呢?果然,同學的答案幾乎沒有正面的形容,如瘦小矮黃、亞洲女生漂亮;在工作方面,也是填補勞動力缺口,因語言限制而在農場等地方工作。

為了讓同學更了解移工議題,老師特別邀請《再見,可愛陌生人》蔡崇隆與阮金紅兩位導演來校舉辦放映講座。片中描述逃跑移工到山上農場打黑工,非法的身分讓他們在台灣生活困頓,除了要時時躲避警察,甚至生病了也不能就醫。加上媒體惡意地報導逃跑移工,強化社會大眾複製這些歧視。

勞動

本學期花妹老師以「勞動」為主題,請各組學生自主選擇某一職業進行田野調查,在期末報告時以社會學角度出發,描繪該職業的勞動現況,做出屬於高雄的「百工圖」。各組分別選擇了禮儀師、幼教從業人員、男同志性工作者、遊覽車司機、觀光飯店房務員、獸醫師、八家將與視障按摩師。各組的研究發現各有千秋,深刻探討不同的職業在勞動現場可能遇到的狀況,一方面讓大家瞭解各職業的專業性與勞工的專業認同如何建立;另一方面也得知各職業在制度上、文化上可能遇到哪些困境與可能的改善方式。

舉例而言,幼教從業人員一般而言會被認為與「母職」掛勾,是女性天生就應該要會的工作;但事實上幼教從業人員(包括教保員與幼教師)並不完全認為自己之於小孩是「母親」,而是具有教學專業的「老師」,他們的工作性質同時具有照顧與教學,並且是一份十分專業的工作。然而,因為社會大眾對於幼教從業人員的想像並不是「專業工作」,而使得這份職業面臨低薪的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發現。

另外如遊覽車司機。遊覽車提供了我們不同的交通選擇,使得社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但事實上司機行業的工作條件日益差勁,面臨著低薪、過勞的生活,工作壓力相當大。修課同學陳述了他們的勞動現況,另一方面也找出司機們如何回應與調適這些工作壓力,點出人們在結構限制下的能動性為何,也指出台灣社會低落的勞動環境。

社會學(二)的整體課程設計,試著讓修課同學深入理解每個不同議題之間如何交織並影響社會的長相,如不同的階級、性別與種族會使得一個人在社會中遇到什麼處境,並理解而這些不同的因素之間的關聯為何,而本次報告的用意就在於實際觀察、調查出每個職業為何有現今的面貌,並讓修課同學嘗試分析出背後的因素,更加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