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二):假日的旗津 不是旗津
作 者:李逸如/「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二)」課程教學助理
責任編輯:李怡志
延續去年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謝榮峰老師與李怡賡老師帶領不同團隊再訪旗津,從不同於假日觀光的角度,更深入認識這片看似邊緣,實是內斂的老城市。這學期的課程中心為「海四廠技工宿舍」,課程規劃有三:一、5/18傍晚演出大陳居民撤退到旗津的環境劇場《旗津 布魯斯 Cijin Blues》。二、出版一本關於旗津日常的書,內容是觀光景點與海鮮街以外的真實人生。三、「技工舍」營運計畫與導覽摺頁。
腳踏車
我們的交通工具。在放慢腳步感受的當下,思考「為什麼?」以及「我能為這裡做什麼?」課堂中,看著前輩營運的永安發,一幢同樣藏在熱鬧海鮮街岔枝小巷的老屋,屋主替旗津,替居民,替更多外地人留下歷史。筆者從讚嘆旗津豐富內裡的同時,產生對社區的敏感度與心意,看到更多原先沒注意的美好。
赤尾青
現撈仔赤尾青,看那網上的姿態,已聞到鍋裡冒煙的甜香味。在社區裡刻意安排的巧遇,是老師同學們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從獨特的視角,詮釋旗津特有的日常。放慢速度,晃蕩在旗津舊路上發現的風景,我們用充滿驚喜的態度把這些尋常的不尋常收納到粉絲專頁「旗津小步舞曲 - Minuet in Cijin」,一邊將知性旗津向外推廣,一邊學習社區書寫,一邊學習粉專經營。至學期中,課程一開始設定的目標逐漸成形。一本手工書,六人合輯。篇篇獨到的見聞,希望帶領到訪旗津的旅人,著實尋踏這趟不虛此行的旅程。
陶錨
漸層藍色閃閃發亮的陶錨在三烊窯有眾多同伴,是去年學長姐的努力。三烊窯老闆夫婦專業親切,深根社區,貢獻幼稚園與國中小藝術教育,接待基地計畫一批批的元老新血,更大方的滿足各地遊客玩土、手作與成為藝術家的心願。
錨的顏色和擦去灰塵後奪目的神情令我回想起初到基地的感受:「又舊又遠地方,會有人要來嗎?」至今不知不覺過了三個多月,在基地玩了這麼多花樣,歡欣鼓舞地把那份懷疑拋到腦後。
社區劇場
海四廠技工宿舍,變身社區創業基地,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才有現在美麗的樣子。修課的我們像客人,很幸運的在前人的成就上,發揮自身的才能,為基地添上一筆筆繽紛的色彩。團隊裡有編劇加導演──席正薇,她在基地做「社區劇場」實踐自己的理想,同時連結、轉動基地、居民、社區的關係。
集結眾人之力,用一個月製作一齣戲,對於社區居民,基地因為豐富的活動被點亮,溫暖的光將他們吸引,臉上好奇、稍微不好意思的神情更顯靦腆,這種期待或許參雜著不同的聲音,衝突與交融,是居民與團隊彼此的課題。
製作團隊同學提出「藝術進入社區」的思考問題:這只是一個晚上的娛樂活動而已嗎?是為了達成什麼改變?居民需要嗎?我們的核心目的是什麼?有沒有做到與居民雙向互利?有沒有落實用當地角度使用外界帶入的資源?種種無限延伸,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似乎不是一學期課程可以處理!短短不到一個鐘頭的活動,有台上居民盛裝專注演唱,和台下居民隨興歡樂起舞。見到這景象,心就笑了。什麼是「問題」呢?
(直播影片請上【旗津小步舞曲 - Minuet in Cijin】https://www.facebook.com/MinuetinCijin/)
在學期的尾聲,個人和集體的「反思」是必要且隆重的,好好思考,「我們做的這些,跟社區,跟創意,有沒有關聯?」。這時候才發現,原本以為自己很大,做了很多事,實際上只向前了一點點。種種無限向內向外延伸的問題,在進入場域前理清,同時在過程中不斷地反問、找尋。
我們來了,我們走了。
總結我們達成彼此訂立且認同的課程目標──好玩!各自帶著不同的包袱,持續向前,往哪裡去?社區、基地、旗津亦同,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