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作者:林聖傑、孫昕瑜、陳亞莘、張勁涓、翟宗信、廖偉廷、趙仲誠/「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小組成員
授課教師:楊靜利
責任編輯:翁康容
這門課帶領同學進入到旗津社區,參與許多在地組織活動,也與在地的高齡者進行多次接觸,親身浸潤於社區中,看見社區的議題,構思如何解決,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出社區關懷的同理意識。同學們凝聚問題意識,決定探討社區高齡者共食的議題,課程也就為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多次的踏查與訪談,在彙整在地居民、在地組織與、里長與市政府人員的資訊後,逐步建構對於此議題的在地思維,也調整自己觀察、發想、探討、分析的角度。
上竹里共食活動
同學們特別關心旗津在地老人的福利活動,便參與了已具相當規模的上竹里老人共食。同學參與佈置場地,嘗試融入組織與居民,並與長者共食。藉此機會,同學們與高齡者聊天,以了解他們對於共食活動的感想。老人家們都表示很樂意來參與,除了可省去準備一餐的麻煩,也可以走出來曬曬太陽。
同學們也與上竹里里長談到創辦這樣的活動理念,他表示挨家挨戶拜訪時發現很多老人們獨自在家,煮一餐當兩餐,因此,最初的理念就是想讓老人們走出家裡,也有一頓營養的一餐。
「當初辦這個也沒有想什麼,就一個理念,做就對了,錢不夠再想辦法」,里長抱持著這樣的服務心態,再加上在地老人家們給予的正面回饋,讓里長願意堅持下去,「辦到哪裡算到哪裡,能多做一點事就是一點。」
卡拉OK&大願院
這次課程帶同學們來到廣濟宮旁邊的中華社區發展協會,想要了解協會與協會高齡者對於共食的想法。大門還沒進入,同學就隱約聽見裡面傳來音樂及歌聲原來裡面有一套卡拉OK伴唱系統,四張長桌放了兩大本厚厚的歌單,幾位老人家在裡面歡唱。
同學加入了他們的活動,一起同樂,同時也陪高齡者閒聊日常。在聊天談笑中,同學加入了「共食」這個問題。但很可惜的是,老人家們的意願都不高,認為自己家裡就已開火、加上年紀大喜歡待在家午休或從事靜態活動,因此認為沒有必要。
接著,同學再前往頗具規模的大願院,想知道廟宇對於合作共食的想法。文化局科長剛好也在大願院,同學便詢問了共食的合作意願。科長表示需透過旗津區公所的發動,再與大願院一起協辦,如此才可能提高可行性。授課老師楊靜利進一部詢問老人照護據點和大願院合作的可能性,不過科長還是認為廟宇較難獨立作業,發展老人照護據點也需受過訓練的合法志工,仍需要如區公所等中介單位來進行訪問、規劃、統籌。經過此次訪談讓同學了解,若想與廟宇合辦共食,必須考慮許多面向,也需有完善的配套及實行方針。
朝龍宮共餐活動
經歷了12月9日朝龍宮的初訪之後,同學得知了朝龍宮在每個星期日中午會舉辦共餐的活動,便選在12月25日到朝龍宮參與他們的共餐活動。共餐活動約略在11點30分已經開始,有不少長輩已經在用餐,其餘長輩則在排隊等待領用餐點。這時,認識同學的總幹事熱情邀請同學與一起用餐,席間總幹事、廟方主委、長輩們之間相互寒暄,聊聊最近的身體狀況、家庭關係等事情,讓現場熱鬧非凡。共餐要結束之際,廟方提供塑膠袋裝盛剩餘餐點,讓一些長輩們帶回家,不浪費食物。
家協參訪
這趟家協之旅,不僅進行了參觀與訪談,也看見里民參與練習陶笛、跳健康操的情景。家協裡的設施及資源相當齊備,無論是廚房設施、藝文空間、休閒與健康活動、無障礙設施皆相當貼心高齡使用者。從訪談中,同學得知這裡有定期共餐與送餐的服務,也會定期訪視、電話問安。總結來看,老人們有相當的參與度,給予老人的福利資源也屬完整,人力資源上也有志工投入心血,因此很可能可以作為同學未來合作的對象之一。
圖(一)訪談過程
圖(二)老人們練習陶笛與健康操
「食」在旗津—探訪高師跨藝所「舌尖上的旗津」
一縷灰煙自「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裊裊升起,基地內的廚房進出著人群,香味自廚房內散出四方,是什麼好日子讓旗津基地生氣蓬勃、香味四溢呢?今日是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所的「舌尖上的旗津」成果展,課程帶著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見證旗津基地的「灶咖」開張。
攝/涓涓
在地特色對於非都市地區非常重要,它能凝聚社區意識,刺激社區的發展。高師大跨藝所的吳瑪俐老師,帶著跨藝所的同學們來到旗津,想要在這邊緣社區中找尋在地人的味道。「舌尖上的旗津」意即透過舌頭所關聯的飲食(味覺)和話語(言說)來探討地方,並打開在地文化的多項層次。
攝/涓涓
這次產出的每項作品都讓同學印象深刻。第四作品藉由身體展演「養身套餐」,設計者帶動大家做伸展動作,把「食的套餐」轉變成「身體的套餐」,達到身體與空間互動的境界。第五個作品是旗津在地甜品—斗六冰城的故事交換,藉由訪問老闆創辦的歷史與故事,邀請參展者寫下話語給斗六冰城的老闆,以交換彼此的歷史與記憶。
參訪不僅讓同學對於現代藝術感到驚嘆,也對於旗津基地有更多的好奇與遐想,並思考這個基地可以有哪些發展可能。它已不再是以前的海軍技工宿舍,而是宛如公園般的舒適,而「旗津灶咖」的開張,又為旗津基地增添了視覺與味覺的記憶。
旗津高齡化日趨嚴重,前幾堂課中,同學們探訪許多在地組織及廟宇,以探索「共食」作為讓高齡者走入社區的可能方式,而在參訪「舌尖上的旗津」成果展後,讓旗津基地作為「共食」空間的想法有了更多可能,將是日後加深入調查及研究的方向。
臨水宮
這次同學來到臨水官,想要了解廟方對於高齡者共食的意向與看法。廟方表示曾考慮與修善堂一同舉辦,但因臨水宮地點狹窄且沒有廚房,修善堂階梯陡峭亦不適合老人家前往用餐,廟宇人力缺乏也是問題。
同學們也訪問了在臨水宮服務多年,社工系畢業的梁小姐,想藉由她對旗津老人關懷的認識更加了解高齡者共食的可能發展路徑。她指出公部門在高齡者服務上的關鍵角色,必須由公部門,如里長、區公所等來發動,廟方則是協助者的角色,因為人力缺乏一直是他們面臨的困境,多個組織的共同合作也難免會涉及較為複雜的權利義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