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 失落空間的重新思考

作者:陳淑茹/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書緯

責任編輯:翁康容

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二)承接上學期課程,上學期主要在理解「旗津海軍第四造船廠的技工宿舍」(以下稱技工舍)作為宿舍空間,也作為勞動空間的複雜關係,並藉著同學的手與腦,實地進行社區設計,改變與空間的關係。

這學期將範圍擴大為技工舍到西子灣捷運站之間,以及旗津與鹽埕之間,討論空間的「公共性」問題。並從閒置空間、都市活化、社區設計三個主題去思考都市問題,從居民的需求中,進一步進行「都市針灸」,不同於過往對都市規劃的想像,最後希望同學們在一學期的學習後反思何謂「公共性」。

廢棄空間為何失落?

空間的失落需要從其生產開始說起。Jacobs描述都市中的無人空間(邊界空間、失落空間、閒置空間)給人的失落感,從高層建築底層、被棄置與無結構性的地景、與都市步行活動路徑分離而無人聞問的地下化廣場、破壞商業區與住宅區相連的地面停車場,到無主之地等等都是都市可見的失落空間。

同學們也以自己的經驗分享所見的失落空間,包括三多停車場、鼓山派出所前面的大路、鼓山渡輪前面的三角廣場、閒置的河岸、鐵路調車場、廢棄工廠,推動都更所清除的衰頹地區、因故未再開發利用,規劃草率的三不管地帶等等,都造成大量的無人空間。

空間失落的原因包括,交通基礎建設的出現所導致的汽車依賴性增加,而在公路、橋、停車場現代運動浪潮中,開放空間喪失聚集的意識與意義,現代建築也著重把人留在建築裡;都市更新時期的都市分區及土地使用政策,使得產權複雜,公、私機構不願承擔都市環境的責任;都市核心地區廢棄的工業、軍事及交通設施。這些在城市裡大量且單一用途的空間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它們形成邊界、製造破壞性,讓人在都市土地利用上產生斷裂。這些空間附近常會凋零,無人靠近,如大量的停車場、醫院、鐵路等等。

空間是個關鍵詞

與別人交談時,如何描述你想說的空間呢?你會說那個「地點」?「地方」?還是「地標」?談起閒置空間,老師從這些不同概念開頭。

「地點」是那些沒有明顯特徵的地方,可能常常經過,但卻無法與他人描述。「地標」有十分清楚的外觀,但Zukin認為,這些地標是由建築師所創造,卻與當地背景格格不入。而地標也常常是象徵主義的資本,如近年新建的總圖,成為話題,在當地十分突兀。「地景」較前面的概念抽象,是一種社會學意象,代表著觀看的事物與觀看的方式,是社會關係的縮影,常是綿延不絕的,如海邊的工廠,由觀看者角度不同將有不同的解釋。「地方」則是那些對人有意義的空間,即使其他人認為那只是個地點,但會因為你與空間關係不同,轉換地點為「地方」。

圖片說明:老師讓同學們繪製情緒地圖,了解空間並非只有直觀上的模樣,更因為不同觀看、關係而呈現多重樣貌。

附近哪裡有空地?閒置空間大調查!

同學們逐步理解失落空間的生產與空間的多重意義後,同學們開始專案的第一步,進入捷運站與技工舍之間,並選定一處觀察哪裡有閒置空間,這些空間為何閒置?作為往後發展的空間。

全班觀察的地點遍佈起點與終點之間,許多同學都驚訝於過往沒有注意到,但其實它就存在於我們附近。這些地點甚至只能以捷運站後方,或廢棄、破舊地方來稱呼,包含了產權複雜的公有地、都市變遷後的廢棄地(市場、工廠),乏人問津的小巷或草地。

選定的地點包含失落的市場,「驚奇市場人」小組的第一步是觀察到市場廢棄後的草地,過去是國防部向港務局租賃,成為眷村。租期到之後港務局要求國防部清空土地,國防部以沒有經費回應,變成為失落的空間。小組想到改善的方式是他們觀察到貓的存在,希望讓貓可以生存在其中,老師則給予建議,利用場地本身就有的光影來設計路線,來達到引導。

「關東煮」小組注意鐵道拆除後的閒置空間成為了停車場,他們認為可以擺放賦予歷史意涵、能美化與連結空間的火車模型,居民也常提到這裡過往的光景,希望能加以恢復。小組成員也觀察到當地許多中老年人,他們下象棋的嗜好,因此發想可以做出大型象棋遊戲,放置於閒置空間當中。

老師提到過去這邊曾有輕軌沿線的規劃,卻沒成功。鐵路有趣的地方在於火車存在時會遭致噪音抱怨,但不見時卻又想念,因此重點應擺放在連結,思考如何讓居民回到這個空間,填滿回憶。

「BB組」選擇隸屬於鐵路局(哈瑪星鐵路)的一塊空地,過去雖有招標,但因地基不穩無疾而終,因為周邊窄小,進出不方便更使其荒廢。該地有圍牆圍住,內是鐵路局空地(租),外是居民買斷的地。目前有被生態交通計畫規劃成電動車的停車場。老師建議可以從牆去思考,牆隔開了使用與沒使用的空間,代表了複雜的產權和關係,是有故事的牆。

「廟貓」小組選擇了廟附近的住宅區,在其中,他們觀察到了貓的存在,以及造成距離感的圍牆,這裡也是居民的廢棄物倉庫,有椅子、垃圾等。廟貓組希望改造空間,進而改變空間與社區的關係。

「暖心小燈籠」小組則提出許多觀察到的地點,包含紅十字院旁空地、廢棄冷凍場、拓寬後的房子、無人進去的巷子。無人的巷子同時也是廟的入口,希望吸引大家進入,因此想到彩繪巷子。

透過觀察閒置空間,找出原因的第一步,累積對該地的認識之後,同學們持續發想改造的方案。

改變觀看的第一步 光箱裡的異世界

如何活化都市呢?必須從改變觀看方式開始。

在Urbanized紀錄片中,提到都市街上的萬物,都是被設計過的,然而這些計畫卻沒有考慮到許多重要的層面:市擴張下的貧民窟何去何從?都市在設計社會住宅時,誰來住?為誰設計?要以什麼交通工具來設計都市?不同人的需求如何被設計在都市當中?這些問題都指向必須要改變過往由上而下的設計。而在展開行動前,老師帶領各組進行「菩提本無樹行動」,透過光箱製作,讓同學們學習以不同的方式觀看空間,呈現光箱裡的異世界。

組別:驚奇市場人

設計概念:「某人低(莫蘭蒂)颱風不留情地掀翻了我們最愛的菩提樹,狠心地吹落了它的葉子,連鴿子的家都不放過…我們以光箱為菩提樹廣場,在不改變原有位置的大條件下,重塑了菩提廣場,並且描繪未來菩提開花的光景。透過光箱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莘莘學子從早到晚,在廣場上胡言亂語,談情說愛,綠意盎然和睦融融的菩提廣場,甚至連夜晚的光影都栩栩如生,仿若置身於此。」

組名:關東組

作品:疊出一個未來

設計概念:「據大家所知,菩提樹在莫蘭蒂颱風來襲後,就這樣倒下了。除了成了禿頭周圍還拉起了封鎖線,使人們無法坐在樹下乘涼,和以往那繁盛的景象截然不同。我們想藉由這個點呈現我們對過去、現在跟未來的想像。我們利用塑膠片的疊合來呈現時空交疊的情景。箱子的最內層放的是菩提樹現在的樣子,他們已經被扶正了,四周也擺起了幾張桌子和椅子。接下來放入的第二張是以往茂盛的菩提樹下人們踩著大片的樹蔭,聚在一起聊天、吃飯和休息的盛況。最後放入的是我們對未來菩提樹的想像,它將會重回茂密的樣子,有更多的人帶著野餐墊來到樹下休憩。而箱子裡頭鴿子的到來也意味著牠們將會再次嘗到人們給的吐司邊和躲在樹葉間悠閒的享受生活。」

名稱:哭泣の潘朵拉

設計概念:「以光箱主體作為菩提廣場的具體空間呈現,光箱外部透過風災後從四個角度看向菩提的照片為主背景,並利用冰棒棍做出的桌椅及小物裝飾底部,樹枝及摺紙鳥裝飾頂部,表現出菩提廣場現況;內部則是以「國小水車勞作」概念出發,以竹筷仿做的菩提主幹為軸心,將舊照片貼黏於上,觀看者需要透過轉動的方式以及外加光源和音檔,就能夠看見過去的菩提廣場。此外,我們也刻意在照片上以彩色呈現現在,黑白呈現過去。一方面說明過去已逝,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對比,希望大家能夠珍視逝去的熱絡,並且好好把握重建後的菩提廣場,讓這個空間不成為校園中失落的一角。」

組名:BB組 作品名稱:迴光返照屋

設計概念:「因為我們這組幾乎都是新人,對菩提樹廣場的印象很薄弱,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邊總是聚集著很多的人、動物,是非常有生機的地方。所以一開始就打算做小人,但總覺得好像又缺乏什麼。在之後的討論中,有人提到可以使用玻璃紙,又發現錫箔紙的效果更好,當它被捏皺後能折射光線,在密閉的光箱內可以讓空間變明亮,也能呈現出光穿過茂密枝葉撒在廣場地面搖曳閃爍的感覺。最後的呈現是將錫箔紙貼在箱子後側,搭配箱子的原色(在實際廣場中為木製地板的顏色)和樹木的顏色,營造出了溫暖溫馨的氛圍。」

組名:小燈籠

設計概念:「開學不久後,莫蘭蒂就把菩提樹給吹倒了,入校不久的我們,對菩提樹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只記得它曾枝葉茂盛地提供樹蔭給人們。因此箱子上方所呈現的是我們印象中繁盛的原樣,而從下方的洞看進去,是我們站在廣場上所望見的菩提樹。利用不同視角的呈現,來凸顯颱風前後的差異,並希望未來也能再見原有的茂密。」

都市活化 開始動手作

釐清議題、定義問題,從發散的討論,到集結成一個清楚的都市問題是第一步。接著,老師希望刺激大家發想出對策,也就是如何活化都市?最終才是採取公共行動,實際的讓空間發生變化,使不同行動者與空間產生新的連結。

各組持續的提出新的方式。有些小組想要打造候車亭與鐵路,恢復對鐵路的歷史記憶,有些小組則想在鐵絲網上放對鐵路回憶的物品,以及呈現火車車廂的彩繪。有些小組設計一系列針對老人、小孩的遊戲,希望空間使用者變多,同時也計畫與居民合作共同打掃、彩繪市場,蒐集居民對市場的記憶然後呈現。有的組別則是希望彩繪圍牆,與居民一起改造空間。

社區設計 設計人與人的連結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以這句話有名的社區設計家山崎亮在書中舉出16個自身參與的案件,強調空間設計不僅只有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找到空間的使用者,邀請他們參加在設計中,於是看到小孩設計的公園、捲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設計等等。

小組們列出自己基地的行動者,包含了居民、觀光客、政府單位,以及這些人與自己的案件有什麼連結。學生們發現附近居民多為老人、或是小孩,因此也必須針對這些特定居民改變自己的行動。他們開始了為期四個禮拜的實作,包含田野、行動規劃,以及測試行動是否符合居民需求。最終學生們在基地做出自己的成果,成果展當天由老師帶領大家參觀不同的新地點,並由同學介紹自己的行動。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