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社會學 學什麼?
作者:蘇小均/「通識社會學」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阮曉眉
責任編輯:羅健宏
「社會學」的「社會」
對於許多社會系本科生而言,「社會學是甚麼?」這個問題可以讓他們沉思上半天。比較有經驗的老油條會回「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再配上一個富有深意的眼神;比較有責任感的,會開始列舉各種社會學研究當範例來回應這個問題。
別急,讓我們先聊聊「社會」是甚麼吧。暫且不管「社會學」是甚麼這個問題,但「社會」是甚麼這點還挺重要的不是嗎?我們看過多少「社會新聞」,又塗鴉過多少本「社會課本」,講過、用過多少次「社會」這個詞彙。「社會」這個詞一直都在你和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問:「社會是甚麼?」
『歷史、公民、地理。』
啊,有個剛考完學測的吱聲了。所以「社會新聞」都是「歷史、公民和地理」囉?歷史系和地理系、還有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都是社會科的一部分,所以可以一併而論囉?──當然不是。如果你已經開始感到混亂,很好,那我們有一個很好的開始,保持下去。
以上所要傳達的事情直接講很簡單──「社會」很複雜。而社會學涉及各領域,不僅是包山包海、還包羅萬象。在現代分界越來越僵固凝滯的學術界裡,有如此包容力的學門頗為少見。不過對於「何謂『社會』?」這個疑問,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定義出發吧。
「社會」是「人 X 關係 X 公共」
實際上,原本中文並沒有「社會」這個詞。「社會」這一個概念源自於西方思潮引進的「society」。然而,由於中文裡並沒有與「society」對應相等的詞彙,因此當時的學者試著創造一個新的詞彙來對應這一個新概念(比如說「經濟」這個字也是在這背景中誕生的新詞)。
「society」曾被譯為如「人間交際」、「政府」、「中介」、「人民社團」、「總體人」、「世人」等等。從這些翻譯的嘗試中,我們也可以發現譯者對「society」這個新概念的理解不太一樣,因此著重的點也不太一樣。在譯者們試著捕捉外來的新概念時,我們可以從這些嘗試中發覺這裡主要有三種成分──「人」、「關係」與「公共」。有了這個認知,我們再來進一步討論「社會學是甚麼?」這件事。
「社會學」研究「社會」
社會學是以現代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門。從現今社會學門的活動來看,社會學的觸角已經遍及各領域。具有社會學精神與社會學之眼的研究都可以視為是社會學研究、自認是社會學的一份子。等等,社會學之眼?這啥?
簡單來說,社會學之眼可以說是一種態度、一種視角。有很多事情一再並廣泛地發生、並具有一定的模式與過程。這些不斷發生並具有一定模式的事情,社會學宗師之一的涂爾幹稱之為「社會事實」。它可能是「公共議題」,可能不是,但都是廣泛出現的現象,並有一定的特徵與模式。對於這些社會事實,社會學之眼會避免做出個人主義式的解釋與歸因。
比如說這傢伙一直升不了職,一定是因為這傢伙自己的問題嗎?但是有一堆人都被這樣對待,然後又正好都是女性啊。或是說這些傢伙都可以考上帝T大。疑奇怪,怎麼看他們都是台O人居多,家裡很多都中產階級以上,啊咧繳學貸的比例怎麼比其他學校低。
這些現象廣泛出現,不斷重演發生,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特定的模式,也可以明瞭這不全是個人的問題。因此,不把社會拉進來,就無法完全解釋這些現象。
通識社會學學甚麼?
所以,通識社會學要幹嘛呢?
既然是通識,本課程規畫前兩週由阮曉眉老師親自帶領同學了解「社會(學)是甚麼?」──社會學如何產生?社會學有哪些傳統課題?當代社會學關注哪些領域?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思考?
社會學超有包容力der──空說無憑,所以本課程廣納各項主題。每堂課皆規劃與主題相關之閱讀文本,並由同學分組進行文本導讀,一組負責一週之文本。其中並安排一次專業與談講座與二次電影放映,讓同學透過不同的途徑來了解社會議題,並試著應用社會學的觀點來思考。
相較於社會系本科生大概都會從社會學三大家馬克思與恩格斯、韋伯、涂爾幹入手,本課程通識社會學則傾向由近代議題入手,從對各項議題的討論與思考中,體會社會學之眼。
本期共有包含九項主題:現代社會組織、現代新興宗教、社會互動與日常生活展演、現代的自戀與個人主義、台灣婚姻移民、台灣年金制度、社會流動與階級複製、多元性別、科技與自然。
僅僅一學期的時間,當然不可能對社會學諸多議題一一討論。本堂通識社會學課程希望能先從各個領域常見但不簡單的日常議題切入,激發同學對於社會議題的興趣。希望能讓同學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開啟「社會學之眼」,重新看見自己、他人、社會與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