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7 社會學(一)

  • 作家相片: 中山大學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 RALLY
    中山大學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 RALLY
  • 2021年5月2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社會學怎麼想?入門社會學的第一堂課

入門的挑戰

學術研究必定從問題出發,進入大學接觸的第一堂社會學課程也是如此。「什麼是個人煩惱?什麼是公共議題?」是同學們在這堂課上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一個人遇到叫做煩惱,很多人遇到的問題就是公共議題。」同學這樣回答,但老師接著追問:「那一個人低薪、失業,是他自己倒霉要煩惱這些嗎?」

老師接著以1990年的大學生畢業起薪為例,相比於現在的22k,當年有28k這麼高,這還不考慮到通貨膨脹的比例!數據一出,同學們都差點嚇得吃手手。但老師並不是打算嚇人而已,重點是要讓同學開始認識到,不要用運氣、機遇去理解社會,要嘗試分析其中的機制。無論事情的規模有多迷你,都有社會學方法進行思考的空間。



除了激發同學開始挑戰「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之間的界線,磨練「社會學之眼」以外。老師還強調,除了能夠理解身處的世界,更是知道怎麼回應社會。

用討論來學習

從第一堂課開始,老師便安排了半個小時的時間讓同學們利用大張的紙來紀錄、討論、提出想法。這個教學方式在社會學的課堂行之有年,但對於甫從中學畢業的同學而言,並不是習慣的上課方式,許多同學需要透過助教的協助才敢發言。

這樣的不適應其實也是安排好的環節,老師接著談:「為什麼社會學要排很多討論?」

老師回顧到,以前的大學生也是乖乖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但要往外跑去參加活動、開讀書會、做很多努力才能夠把讀到的東西從文字成為想法、從想法轉為語言、從語言轉為行動。在這樣的經驗下,老師特別在自己開始教書的時候納入課堂討論的環節。希望同學能夠練習並認識到,大學的學習方式不是讀書然後把答案背起來,要能夠思考跟活用:能夠看見社會現象、提問、找到方法、思考解決方式。




議題思考

初步認識社會學的思考方式與課堂的進行方法之後,老師接著讓同學們從挑戰刻板印象開始思考,先猜猜看照片中的性別、年齡、族群、職業。同學們或多或少有猜對、有猜錯,老師接著讓同學們試著回想這些刻板印象從哪裡來,並且搭配近期移工遭到警察擊斃的新聞事件(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68112)來思考:刻板印象是個人的思考方式嗎?這些刻板印象背後建立於怎樣的社會環境上面?為什麼我們會形成對於特定族群的標籤?


就這樣,每一堂課都至少搭配一次的討論。每一次的討論都會搭配一件社會議題,有些是剛發生不久的時事,有些是影響深刻的事件。

老師在另一次的討論則以同學們最熟悉的補教文化為主題,請同學們提出林奕含事件背後的社會結構因素。在同學們討論、提出過後,由老師整理為有系統的分析架構。這個過程讓同學在分析能力上也可以「從做中學」,自己想過一遍、再看老師怎麼把這些想法區分出個人煩惱、社會議題的不同層次,再把性別、階級、教育體制等因素互相造成的影響揭露出來。



 
 
 

Comment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07-5252000 #5848 │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rallynsysu@gmail.com
© 2014    邊緣社區認同再造-在地傳承跨界創新
© 2017 城市是一座故事館-大學與博物館的參與式協作
© 2019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