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翻轉技工舍 空間活化再思考

作者:陳淑茹/「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書緯

責任編輯:葉貞沂


「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由黃書緯老師教授,透過工作坊的形式,以密集的課程認識空間政治的概念,另一方面也透過訪問、觀察,讓同學藉著藝術創作與活動展演活化雙手與空間。


空間不僅只是空間而已,空間中有什麼樣的空間關係、政治,以旗津海軍第四造船廠的技工宿舍為中心(以下稱技工社)討論技工舍作為宿舍空間、也作為勞動空間複雜的關係。並藉著同學的手與腦,實地進行社區設計,以創作介入空間。


在技工社當中,技工與外面社區的關係為何?宿舍當中技工們的關係又是如何?空間承載著這些社會關係,透過蒐集資料、創作、照片、導覽等,展現過去的空間關係,活動改變空間後也會成為與社區關係的起點。這堂課是一個起點,計畫是長時間的規劃和累積,因此這堂課是大家發揮點子成為長程計劃的一部分,最終達到改造社區。


參與這次課程的學生從四面八方而來,除中山大學的學生外,也有臺藝大、政大、臺科大、中興、高大等全台各地的同學。課程共分成四組,除每組必須有一位中山社會系的同學外,學校與科系皆不限制。而有中山社會系同學的限制,是為方便同學在旗津踏查不迷路。


技工宿舍的前世今生

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在旗津北汕尾巷6號。過去因應國共內戰的戰況,原在浙江舟山的「海軍第一工廠」決定遷台,並選址在旗津。當時此地所見是一片荒地,工廠眷屬來台後,暫住在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一號倉庫內。1956年,海軍第一工廠更名為「海軍第四造船廠」,高雄港務局開始在廠區內興建辦公室、廠房、修建碼頭、並在廠區附近興建浦口、定海、長塗新村,以及專供單身員工居住的技工宿舍。2000年,國軍執行精實方案,將海四廠併入左營勤務支援部為左支部旗津分區,技工宿舍成為單身老兵與退休技工的安身所在。並開始要求宿舍住民搬離宿舍,或是隨其安置到屏東榮家。2011年,最後一位技工搬離宿舍。


2012年,國防部預備拆除宿舍之際,當時的台南副市長許陽明與高雄市議員管碧玲的努力下,要求軍方停止拆除,引薦中山大學接管,經過一年多的交涉,2014年,國防部終於同意將技工宿舍借給中山大學社會系管理。也成為中山社會系目前執行教育部「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課程計畫的基地,透過舢舨船的製作,社會設計營隊,課程,讓更多人認識旗津,也希望活化技工舍與周邊旗津社區。

與技工舍第一次接觸

簡要關於基地的背景介紹後,同學實地探訪技工舍,從旗津渡船頭騎腳踏車到技工舍的旅程,是很多同學第一次到旗津的體驗,也是第一次來到技工舍。


目前技工舍在社會系的管理之下,規劃一部分作為舢版船技藝的復興與造船技術創新基地。另一部分也成為與不同組織合作的平台,不定期有展覽或是作為計畫的實行地。技工舍仍遺留許多過去的面貌,建築物還可看見廚房、廁所、臥房等宿舍樣貌,還有技工們離開時來不及帶走的物品,讓許多同學流連忘返,如同尋寶般,仔細的觀察這些帶有歷史的物品。

也有同學並非第一次來到旗津,但技工舍讓他們看見海產街以外不同的旗津。而過去曾經參加過設計營的同學,發現技工舍與之前的樣貌略有差異,較有整理過的感覺。


技工舍的多重樣貌:宿舍?私人空間?勞動空間?

老師以「落腳」、「勞動」討論技工們作為軍人也作為工人的兩者身分,在台灣的背景下,軍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擔任技工,就像文獻中為了工作遷移的工人,都是移民身分的他們,必須要面對異鄉的眼光,以及勞動體制的限制,宿舍成為勞動體制中再生產的場所。透過文獻,窺探同時是軍人也是工人的技工們,工作後在宿舍當中、與周圍社區的關係。

「落腳」在旗津

技工們來到旗津前有什麼樣的想像呢?同學們以自身到外地唸書的經驗來試著理解,過去在台中居住時,想像大學有很大的草原,但到了台北唸書後,發現大學很小,且台北物價太高,不易生活。


對一個地方想像越多,就會帶來越多的疏離感,技工們帶著什麼樣的想像來台呢?在楊友仁文章中,農民工從鄉下到深圳富士康工作,他們希望存一筆錢然後做小生意之類,但真實的生活是,當你離開廠房後,卻發現物價超高,然後難以存錢。想像與真實的落差使得遷移的工人們對周邊感到疏離。


此外,技工是工人也是軍人,在台灣歷史中,榮民身分有其特別的意義,他們會被社區居民認為是「老芋頭」,不同人的生長過程、經歷,會讓每個人與空間產生不同的關係,然而,有時候卻沒有辦法完全的認同,但當認同被強加在身上時(老兵被強迫說台灣獨立等)他們會有很多反抗。


在旗津的老兵不管他們住了幾年,常常會被認為是外來人,如同文本裡的深圳工人,他們也從農村遷移,卻一直被當成暫居者,這些遷移經驗必須要從自身來理解。工人與軍人的兩種身分形成了技工與周邊社區的關係,以及影響到自身的認同。技工們因為國共內戰來到了旗津,他們懷抱著什麼想像?複雜的身分又是如何與居民互動?同學們開始嘗試理解技工們,暫時「落腳」在旗津的過程。

「勞動」體制中的宿舍

要如何理解宿舍對技工的意義呢?從同學住在宿舍的經驗中出發,以及對於技工舍第一次觀察,發現宿舍常常是暫時的空間,不會放太重要的東西,包包呈現隨時可以離開的狀態,宿舍只有睡覺的功能。


宿舍作為技工們的住所,應該是地方空間的,屬於技工們的私領域,當中會有許多自身的安排。然而在全球化之下,當跨國流動興盛,宿舍開始作為再生產的一部分納入勞動體制當中。宿舍是資本擴張下的管理方式,利於快速方便的管理,將工人聚集在宿舍,更能夠提高效率。在這種軍事管理的模式下,宿舍空間出現許多方便管理工人的設備,擴音設備、嚴格的生活規則等等,使技工們成為「工人」。


最後,也討論到技工作為老兵,與一般工人的差別為何。雖然同屬遷移到陌生地的工人,但老兵們卻無法回到家鄉,懷念的都不存在了,所以常常會想要將懷念的東西生產出來,創造安心、熟悉的感覺。


文獻與回到自身的討論和理解,拼湊出技工身分的多元,也看到宿舍空間的複雜性,這些都幫助同學進入技工們的世界,了解空間生產的原因與空間的政治性。

(未完待續......)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