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城市發展-向海洋學習
作者:謝韻欣/「海洋與城市發展」課程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書緯 責任編輯:葉貞沂
「我的身體就是海洋文學。」
以夏曼。藍波安老師在德國一場文學交流會的回答,作為本課程的緣起,思考海洋從個人的範疇,到一個城市,或是國家間的關係是什麼?
海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依照不同人的生命經驗,而會有不同的想像。 而高雄,接臨著海洋,擁有港口,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海洋城市」的口號,反覆的被提起。但究竟海洋在此城市規劃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被視作一個客體、資源?還是我們能有機會站在海洋的角度,去思考、建構城市發展?
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從貿易、市場思索族裔、勞動地景
當在談論貿易和市場時,其實不停地發問:「都市中的商品是從何而來?」以漁業為例,在市場採買的魚貨,在哪裡捕撈的?又,漁工的勞動現場為何?他們是誰?在民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都市中有一群出沒在礦坑、鷹架還有海上的阿美族人。
課程進行適逢2016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書緯老師特地挑了一部關於都市原住民在高雄從事漁業勞動的紀錄片—那一部湛藍無垠的海洋。紀錄片導演—喇外•達賴為台東阿美族人,他用他的鏡頭,隨父親上船,記錄父親跑船二十多年的勞動樣貌、生涯盤算,揭露遠洋漁工的勞動現場,並試圖穿透和父親之間的隔膜。
片中開頭導演提到,當年父親在高雄跑船,他便隨著母親乘坐金馬號,一路從台東來到高雄。並在哈瑪星的廉價旅社—四海之家短居,等待父親的船進港。若是父親的船未如期進港,便要在那狹小、簡陋的旅社中等待。當時,經濟並不寬裕,有時可能整天都要餓著肚子。之後國小畢業升上國中,不能如過去那樣隨意請假,他和父親因無法時常見面,兩人之間的距離便漸行漸遠……這是跑船人的共同命運和悲哀:為了養活家庭,選擇從事勞動密集、高風險的工作,但最重視的家庭,卻因為工作的緣故而和自己疏離。
影片播畢,老師帶著同學進行課堂討論,詢問該片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場景。有同學提到,導演的父親在訪談時,當他講到時間、現代設備(如:冷藏),會將語言從流利的阿美族語切換成中文。
某位同學提出:「為什麼導演的父親明知道跑船會虧錢,還是選擇繼續跑,而非跟他老婆一樣做家庭代工、看顧機器這些輕鬆的活?」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熱烈的回應。第一位同學回應:「或許在當時他父親的年代,對於要求一個男人從事女人便可以完成的工作,會有損他的男子氣概。」另外一位同學則是說:「以他父親當時所踩的階級位置,是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支撐他換工作、等待工作的那段失業時間。」第三位同學提到:「對於他的父親而言,在跑船的當下是信任船東,所以才決定出海。畢竟每一次能賺多賺少也是不確定的事情。」
最後老師以西村賢太的小說--苦役列車作結,提到撇除上述同學提出的可能原因外,或許導演的父親就只是想要逃避、想要什麼都不去思索……如同大學生畢業之後,因焦慮就業而又再度回學校念研究所是相同的道理。
本次紀錄片喚起同學對漁工的勞動處境的關心,以及觀察高雄的勞動地景變化,影片中很多景象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已被被拆除、抹滅掉曾經的痕跡。像是當年導演和母親居住的四海之家旅社,便在都市發展的進程中便拆除,現只留下大致外觀,供後人懷想。
現代漁業的三個關鍵字:都市、勞動、漁工
在欣賞過《那一部湛藍無垠的海洋》後,書緯老師指定同學閱讀「台灣遠洋漁業的勞動體制:鮪廷繩釣船長討海經驗分析」此篇碩士論文,並請同學思考鮪魚船上的勞動體制為何?
關於書緯老師的發問,這個問題與該船上使用的漁法是息息相關,因為不同的漁法會構成不同的行動者和所需的技術。因此,老師請小組分組討論鮪魚船上的勞動樣貌,是如何借由不同的行動者所建構出來的,而工作體系又是如何維繫。每個小組皆提出其討論後的分享,有些組認為是透過金錢,或者是工作分配,又或者是以種族所區分出的階級。
聽完同學們的分享,書緯老師將問題與都市社會學觀點相呼應,漁船上發生的事情和都市有什麼關聯?書緯老師提到,兩者間的關係像是外籍漁工靠岸後,會在碼頭、公園、舞廳形成各自的族裔地景,除此之外,當然就是影響我們在都市生活可以買到什麼漁獲。
讓同學們想像勞工的處境後,書緯老師播放一部高雄市勞工局製作的微電影「海上的人」,影片中勾勒現今外籍漁工的勞動樣貌。播畢後,書緯老師提及:「通常我們在購買魚貨時,會關心魚貨是否新鮮、在哪裡捕撈等,但是更進一步關於漁工的勞動權益好像並不會特別關心。因此有沒有可能透過設計商品(創作素材:紙袋和箱子)的外包裝,揭露一些訊息給消費者,讓他們能去意識到外籍漁工的勞動問題。」這個外包裝的設計,就是同學們該周的小組作業。
第一組
說明:外表以暗灰色為主,再現冰庫的樣子。打開盒子後,蓋子—平常較常被忽視的地方,描寫了漁工的勞動處境。盒子內部則為漁工平時在碼頭邊打發時間的景色。
第二組
說明:以鮪魚為主角,畫出全球鮪魚捕撈的漁場,還有關於料理鮪魚的食譜。
第三組
說明:利用文宣傳單上的文字、圖片剪貼,表達關於海洋的議題(ex:血汗勞工、海漂垃圾)。
第四組
說明:左圖的意象為在海上工作的勞工,處境如同身處囹圄,沒有保障、也沒有自由。並將紙袋裡面塗黑,讓使用者將紙袋套在頭上,睜眼所見是一片漆黑,也是暗示漁工的未來一片黑暗。
海洋教會我的事:地圖、帆船、漁具、分灘
以一個物件出發,去看物件和海洋的關係,並試著說一個有趣的故事,作為本堂課的期末報告。本課程有四組,第一組以「觀光地圖」主題,反思蚵仔寮的傳統觀光導覽,並提出自己所認為比較好的、能看見社會關係的觀光地圖。第二組以「帆船」為主題,來談水上運動會發生的意外。第三組以「漁具店」為主題,來看哈瑪星的城市變遷。最後一組則以「出現在西灣海灘,區分免費、付費的那條線」為主題,來談海灘管理背後操作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