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層級二】科技與社會
授課教師:陳宇翔
教學助理:吳軒毅
授課對象:大學部學生
課程學分:三學分
科技並非價值中立與去脈絡存在,科技是面對環境的技術手段,也是社會、政治、文化與歷史的產物。社會不是人類中心的,它是由人類、科技與環境所共同構成。本課程將協助學生跳脫科技中立與人類中心的狹隘觀點,重新思考科技、環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同時介紹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學界的研究方向與討論議題。本課程將以教師授課、課堂報告與課堂討論進行。
評分方式
課堂報告20%;課堂發言20%;期中考20%;期末報告40%
1. 課堂報告20%
每位修課學生皆須分配在課堂報告各週閱讀材料,時間約為15分鐘。
2. 課堂發言20%
每位修課學生皆須需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踴躍發言,至少10次。
3. 期中考20%
4. 期末報告40%
期末報告為分組報告,主題可由各組自行選擇,但需與教師事先討論。各組須結合本課所學習的知識與高雄在地科技與社會議題,自行閱讀相關文獻,設計出一個具研究潛力與可執行性的研究計畫(research proposal),內容須說明此研究為何具有重要性。
此研究計畫將以研討會海報發表(poster presentation)形式呈現。海報發表在理工學界研討會中較常被使用,在國內社會科學界較為少見,但國外社科研討會也已相當流行,主要是讓學生學習以精練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廣泛交流討論。
海報標題必須包含:題目名稱、小組各成員姓名、學號。
海報內容包含:摘要、導言、研究目的、理論或觀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預期成果、重要文獻等等。
週次 主題
01 課程介紹
02 人、環境、科技與人類社會
03 科學、科技與產業
04 科技的社會性
05 科學與科技的性別性
06 專家知識
07 勞動、工作與生產
08 人、機械亦或生化人
09 演算法與市場
10 期中考
11、12週合併於11/28(六)整日參訪
(與高海科大洪文玲老師「工程倫理與社會」合班上課)
13、14週合併於12/12(六)整日上課,風險社會與環境正義
(與高海科大洪文玲老師「工程倫理與社會」合班上課)
15 旗津木造船基地參訪
16 科技與未來
17、18週合併於01/09(六)整日上課,期末報告
(與高海科大「工程倫理與社會」聯合期末海報發表報告,學生相互觀摩)
學生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