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技工舍活節」 技工宿舍空間新生

作者:陳淑茹/「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書緯

責任編輯:葉貞沂


過去技工舍是技工的家工作的暫時住所、也是工作以外可以喘息的場所,而技工對周邊居民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一群人、想窺探的外來者。但技工舍廢棄之後,技工遷出,技工舍從此封閉,直到中山大學接管後才正式對外開放。


這門課希望透過帶著學生以「社區設計」的方式,蒐集技工舍過去發生的歷史,過去這個空間與技工、與周邊居民的關係,也希望透過再現過去,開展技工舍與居民產生新的關係。


學生們除了解過去的歷史,反思過去技工舍的空間政治問題,也需要實際接觸技工舍的伯伯們,了解技工舍對他們的意義,也走入附近社區,觀察社區與技工舍的互動。此外,也希望透過學生們的創作,舉辦「技工舍活節」邀請觀眾同歡,重新開啟技工舍與外界連結的橋樑,透過「技工舍活節」活化技工舍。


蒐集故事 與技工伯伯的相遇

策展之前,每一組都需要蒐集更多的資料,透過訪問周邊居民,以及過去居住在技工舍的伯伯:雜貨店的劉伯伯與住在附近總是騎著三輪車的金伯伯。


小組訪問周邊居民時,阿姨說:「以前我們小時候不能進入技工宿舍,但對住在裡面的技工總是很好奇。常常會在外面偷偷觀察他們,甚至看過他們在中間水池洗澡的模樣。」


這次營隊安排的兩位受訪者,揭示曾經居住在技工舍的伯伯,現在接居住在技工舍附近,分別為劉伯伯與金伯伯。


劉伯伯民國38年隨著軍隊來到台灣,一開始是在空軍補給總庫工作,但因為薪水太低,轉而考當時的高雄學員訓練班。民國41年時來到旗津,之後認識了大陳人的老婆,民國81年,退休後就在附近開了雜貨店。和同學大聊過去在技工舍的日子,認命努力的工作,受到上司青睞。以前最喜歡在閒暇時看看電影。

金伯伯也是在民國38年跟者父母來到台灣,不同於劉伯伯,年紀比較小的金伯伯民國58年在15歲時進去技術訓練班,之後開始工作,民國78年入住宿舍。目前母親居住在左營,自己則是租屋住在技工舍附近,除了與同學聊技工舍裡的故事,分享發生的工安意外。也將當時工作間的娛樂描繪的有聲有色,唱歌、電影,充滿著當時的歷史味道。

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聽到這些故事,微風徐徐的午後,學員環繞著過去曾經住在這裡的高齡者,聆聽到許多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閱讀講授等知識性的吸收,加上訪談調查等實務性的探索,接著就是個小組獨立創作的時間,等到2016/03/05一同到「技工舍活節」驗收成果!


音樂聲 書香味 啤酒香 節慶般的成果發表

不同於以往靜態與乏味的成果發表會,「技工舍活節」以展覽為中心,有新書發表會、手作拓印、獨立雜誌販賣、音樂表演等,散佈在整個技工舍,讓大家藉由參與技工舍活節,徹底的逛完技工舍,也更加了解技工舍。


新書發表會是講者李怡志出版的新書。過去在旗津服務時,他時常走遍旗津各處,與許多旗津耆老,居民們聊天,整理許多動人的旗津故事,並出版成《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書中紀錄了來到旗津的異鄉人,離開旗津又回歸的遊子,與旗津共同成長的人,打拼的點點滴滴。高雄港得變化,影響了在附近的旗津,從漁村到貨櫃港,造船廠,在到觀光島,許多不知名的小人物們盼望旗津、思念旗津、熱愛旗津的故事。新書發表會帶大家了解50年甚至更早以前的旗津生活,這些生活在技工舍周圍的人如何生活?日治時期、二戰、光復後軍人到來、美軍停泊等,這些大事件底下有更加鮮明的人物故事,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

手作拓印請來織織人藝術家─孫佳暄,教導大家如何做物件拓印,利用技工舍現有的物件、符號,透過手作拓印的方式,當天大人小孩玩成一片,透過參與者蒐集物件,並拓印在大畫布上,成為集體創作。另外,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圖騰拓印在明信片上,讓參與者帶著回去。透過手作的過程,讓參與者與技工舍有更多的認識,主動探索技工舍的每一處,拼湊技工舍的樣貌。

獨立雜誌販賣、音樂表演更增添技工舍的生動性。被稱為許組長的許哲寧,帶來創辦與收集的雜誌。這些關心地方的雜誌、與空間相關的刊物,讓希望更了解議題的參加者得到書的洗禮

隨者美濃客家歌手黃偉傑唱出滿滿對土地的愛,唱出時代變遷下小人物的生活與情懷,在技工舍充滿記憶的遺址中,更能感受這種深刻。

蔡依玲樂隊(現更名為淺堤)來自高雄,是一支關懷在地的樂隊,歌中充滿對社會的關懷,溫暖的歌聲讓參加的人,也讓策展的同學大受感動。當音樂表演時,即使是下了大雨,大家仍手拿一瓶啤酒,享受歌聲,也享受在技工舍的自在。

學生創作成果

壹、孩子們的遊樂場:海珍珠

作品名稱:遊技場

團隊名稱:海珍珠

材質:技工舍舊鐵床、舊衣物、環氧樹酯、螺絲螺帽

舊行李箱、模型小人、麻繩


「我們希望技工舍成為附近居民的公共空間。」


海珍珠團隊在踏查時,與附近小朋友一起在技工舍玩了許久,發現他們很缺乏遊樂器材。在訪談技工伯伯時,他們也對技工們平時的娛樂很有興趣,他們休息時都玩什麼呢?技工舍哪些空間是他們的遊樂空間呢?

在這樣的發想之下,他們決定利用技工舍最常見的材料:鐵床,將他改造成小朋友可以在上面攀爬玩樂的遊樂器材。這讓愛爬樹的小朋友也可以有其他爬上爬下的地方,當他們爬到上面時,可以看到海珍珠團隊特別用心放上的小技工、小軍人玩偶,也有技工舍的文物,這些陪伴小朋友,也希望引發他們的關注,進而了解技工舍。


他們也利用舊的行李箱做成鞦韆,隨著鞦韆晃過來晃過去,就像漂流的技工們,而小朋友與附近居民藉著玩樂,和他們在不同時空相見。他們利用技工舍常見器材作為遊樂場,改變了過去居民與技工舍的疏離,拉近了彼此的關係。

貳、技工伯伯的單身宿舍:A pa / 阿爸

策展團隊:蛇蛇組

策展形式:照片展、使用鏡射、光源


技工舍裡有一洞建築至今仍保留著宿舍的樣貌,一間又一間的單身宿舍,散落一地沒帶走的生活用品,發眠的棉被。這曾經是技工伯伯們下班後的一切,但蛇蛇團隊更加從中去了解,除了國家、工作以外,在宿舍裡的伯伯們,是什麼樣子呢?他們的寂寞、慾望又是什麼樣子?

透過呈現出單身宿舍的模樣,利用可蒐集到的文物,重現一間他們想像中的宿舍,也用蒐集到許多的清涼照片,勾勒出每天想念家,在壓抑的勞動之下,生動的技工伯伯每個夜晚。

A pa 是大陳話中對於父系長輩的稱呼,對團隊來說,這些技工像是長輩一般,不同的歷史時空下,凝視著他們的生活。

參、自我認同的矛盾:「我」是誰?

名稱:「我」是誰?

團隊:晚餐吃什麼

材質:行李箱

以行李箱推疊而成的藝術品,除了一眼就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痕跡,在行李箱裡的信件、過去的生活用品,也讓參觀者流連忘返。「行李箱」是晚餐吃什麼團隊在宿舍中發現最多數的物品,代表著離鄉背井,更是一種「流離」。技工舍作為他們暫時的住所,帶著行李箱來,準備帶著行李箱離開,但有些人卻是一輩子都留在裡面,因此這些物品背後有許多技工們對自我的認同,與對岸頻繁的信件往來,或是家人的照片,展現出自我的矛盾性及對於「家」的追尋

海軍技工宿舍中裡的人們來源很多;有的人被迫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的人跟著父母,長期定居台灣以後才開始進入造船廠工作。宿舍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命故事,這些大時代下的真實故事,對於自我的矛盾,引發來參觀的人也加入自我的生命故事,去觀看這些有血有肉的技工們的過去。


肆、曬夢場

策展團隊:全組海撈撈

媒材說明:漁網、白漆、竹枕、尼龍繩


「把記憶的夢攤開,把技工的信拼湊,我們編織一個曬夢的場域!讓你聽、讓你曬,讓陽光曬出歷史的足跡,顯影。你是讀夢者。 」


全組海撈撈團隊以藝術創作的手法,編織出一段技工伯伯得夢。利用尼龍繩繞了一圈又一圈,就像是技工伯伯在宿舍了每段夢,對家的思念、對家人的牽掛,在曬夢場上,是一個一個的枕頭,枕頭裡念出信件的文字,象徵著技工伯伯在夢中的期望。

而當參加者進來後,有些人想要躺在上面。許多小朋友也到曬夢場爬來爬去,除了傳達出理念外,也與居民形成新的關係和互動方式。

技工舍之後

參觀完技工舍的同學表示對技工舍喜愛,這裡古色古香,讓他很有感觸。能過活化空間,而不是讓他廢棄或保留但沒有人進入,讓空間變得很吸引人。而參觀完後,參加的同學認為課程能夠結合空間十分有趣,透過將過去歷史再一次呈現出來,課程變得很有意義。

課程的學生也分享了從上課、實作、策展之後的感想。同學表示,對開心的是與社區居民和參加者講解展覽時,可以分享技工舍歷史讓更多人知道。社會系的學生表示這是與過去很不同的成果發表,以前課程都是讀文本,最後以報告的方式呈現,這次和其他背景的同學共同以藝術創作來思考社區,是很好的經驗。在實作過程當中和許多社區居民的互動,和技工伯伯的聊天,與社區的互動讓他們收穫很多。而設計系的同學也表示,這次以空間和社區設計為出發來創作,透過讀文本和訪談,讓他覺得設計變得很紮實。在技工舍思考怎麼創作時,就有小朋友加入他們,和當地小朋友直接討論他們需要什麼,這個空間十分開放,很舒服。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