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層級一】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授課教師:楊靜利、蔡宏政、葉高華、趙恩潔
教學助理:謝益昀、郭柏均
授課對象:大學部學生
課程學分:三學分
課程說明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旗津的技藝與記憶/ 楊靜利
「旗津的技藝與記憶」課程希望挖掘即將消失的在地職人技藝與常民生活記憶,引入年輕學力進行跨領域與跨世代合作,長期的目標是重啟區域風華與居民的在地認同,同時開發社區興業的可能途徑。可能的技藝包括:捕魚相關如漁船、漁網、漁旗的製作,儀式相關技藝如唸歌、刺繡、雕刻、陣頭等,生活相關技藝如西服、烏魚子、釀酒、手繪電影看板等。
每兩位小組成員尋找一位旗津「技藝職人」,透過深入訪談與社會調查,了解受訪者的技藝學習過程,以及是項技藝的技術內涵與生活應用;全組同學則共同探討各項技藝的興起與衰落之社會背景。兩人小組的成果可以是一部影片或一本傳記,全組則仍須共同完成一份研究報告。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旗津的技藝與記憶/ 蔡宏政
承續「南方社會學」的創系精神,本課程將以台灣南部社區為研究場域,進行在地現象調查,使學習不只侷限於課堂,而能和週遭社區有深刻互動的能力,同時培養對在地社會的關懷,能將所學的知識投入在地的關懷實踐。在這個學年,我們想要理解兩件事:第一,旗津居民為了生活,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如何進行社會組織以進行生產、分配與消費的各種活動;第二,旗津地區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政治土壤如何因為近年來觀光產業的發展而產生變化。 本課程除了基礎知識的講授之外,同時強調與社區互動來進行社會實踐,內容包括文獻考察、參與觀察、小組討論以及方案設計,課程最後須完成一份含實踐意涵的研究報告。本課程前兩週首先閱讀旗津經濟變遷的相關文獻,並訓練同學進行文獻蒐集與分析的能力。接下來的五週要通過實際的田野觀察,決定研究議題與調查項目為何。第9-11週則將基本概念與經驗資料綜合,寫成一個研究計畫。第12週開始進行訪談的問卷設計與調查。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旗津的技藝與記憶/ 葉高華
這是一學年的課程。我們將以社會資本為主題,透過在旗津進行隨機抽樣的面訪,回答下列問題:哪些因素影響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有什麼效果?旗津的社會資本相較於全臺灣或其他國家有何差異?課程進度以為期2個月的讀書與討論開始,藉以認識社會資本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接下來,提出研究問題,進行研究設計,並以提交研究計畫書做為第一個學期的成果。第二個學期的進度是面訪、面訪、不斷地面訪,並完成最終的調查研究報告。
第1-9週:上課前閱讀讀本,並繳交讀書筆記。上課時討論讀本。 第10週:分組提出研究問題。 第12-14週:討論研究設計。 第15-16週:面訪。每人每週嘗試訪問30次或完訪5人。 第17週:分組完成研究計畫書。
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 -- 旗津的技藝與記憶/ 趙恩潔
本年度之研究場域為高雄市旗津區,共設立數個研究主題:本課程大綱為《主題(I):宗教與文化變遷》的課程內容與進度安排。 課程 訓練、深化學生的社會調查與研究能力。 透過社會調查深度掌握旗津在地的宗教生活與文化,培養理解與分析當前宗教與社會變遷彼此共構新文化的能力,探討複雜的宗教場域中潛在衝突與變遷的方向,並將研究發現貢獻於在地,產出研究調查報告,建置宗教變遷的資料檔案。 出田野之前廣泛閱讀與討論,強調互動式教學。出田野之後定期要求田野筆記與逐字稿分析,集體思考問與答。
學生成果分享
104-1學期→https://goo.gl/5tXHMT
104-2學期→https://goo.gl/VhYMmT
105-1學期→https://goo.gl/Uh3S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