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8-2藝術社會學

授課教師-王梅香

責任編輯-蔡明原


本課程是社會學系、劇場藝術系碩士班選修課程,課程內容從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社會學」這樣的提問出發。

藝術社會學將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活動和藝術現象放在社會過程和社會脈絡中理解,從生產、創作到接受和欣賞,以社會學的觀點討論創作者、作品與閱聽者/批評家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藝術研究。


有別於文學、藝術領域的研究者,將藝術作品視為自身靈魂的表達或是美學的感知,藝術社會學家將藝術作品視為社會過程中的獨特產物,即使藝術作品由個別行動者「創造」。但不可避免地,藝術作品受到社會、教育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也因此藝術社會學能夠從作品在社會中的生成,指出作品與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除了能與既有的文學、藝術場域對話,也能擴展社會學研究的範疇。

由於本課程屬於「跨領域」課程,在課程開始的暖身活動,由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學生分成兩組,分別從各自的先備知識出發,分析《愛的迫降》這部戲劇,進而思考藝術家和社會學家如何看待「戲劇」/「藝術」?

  課程邀請到了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的王萬睿老師前來分享當代電影如何透過對聖像的侵害、摧毀與玷污的方式,將《自畫像》這部電影視為對抗其他媒介的鬥爭(如繪畫),也展示了對「事件」本真充滿戲謔性與狂歡式的場景。最後,將此電影置於新世紀以來社會運動影像再現脈絡下,反思台灣「後-新電影」寫實主義美學可能的承繼與裂變。


  除了思考影像與社會相互證成的關係之外,也邀請了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徐瑋瑩以「一記輕觸也是舞:舞蹈劇場的生成與跨文化激盪」為題分享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40-2009)的舞蹈創作。內容涉及舞蹈劇場和德國現代舞的發展有甚麼延續、以及和美國舞蹈藝術又有甚麼關係;為何台灣在1980年代歡迎且願意接受鮑許舞作的啟發,還有,鮑許的舞蹈劇場的創作規則為何等問題。徐瑋瑩帶著學生身心並用,頭手並動的從歷史社會脈絡進入實作的體驗,以身體感受舞蹈劇場迷人的魔力。


  成果報告部分,同學們選定自身感興趣的藝術範疇(如音樂、繪畫、戲劇、文學等等)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並嘗試以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同學們分析的藝術範疇相當貼近生活,例如:以女性主義視角的情色影片歷史分析、在台灣隨處可見的磁磚如何映射台灣的社會變遷、探問迷因作為台灣網路社群對話的媒介與特性是如何煉成。

  也有較和文化菱形理論有關的,討論產製端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主題,例如:討論多元文化如何在迪士尼中被重塑-以迪士尼公主動畫與真人版為例、IP至上的保守日本影視產業在近期二次元動漫真人改編的挫敗、《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如何在台灣形成風潮;也有和政策面較為相關的主題,例如:以文化平權探討障礙者參與藝術、台灣公部門「萌系」虛擬代言人風潮之緣起與發展、社會設計/設計社會。


Comment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