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8-2社會學(二)

授課教師:邱花妹

責任編輯:蔡明原



社會中,多數人把自己的煩惱留給自己,遵守著各種各樣的秩序與安排,也習慣著個人主義式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但社會學者卻說:「個人的煩惱可能是社會的問題,社會結構影響、形塑人們的行為。相對的,個人的能動性也可能改變社會。」


那麼,什麼是社會學?社會學如何探索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社會學(一)、(二)為一學年的課程,試圖以社會上的各式議題為媒介,帶領大一的新鮮人進入社會學的專業知識殿堂,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與連結。

  社會學(二)是針對已修過社會學(一)的同學所設計的課程。上學期的授課內容著重於介紹何為「社會學」,社會學的基本關懷、重要的概念範疇、思考方式與視野。透過引導修課同學檢視個人經驗與各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現象,探討個人的思考模式與行動選擇如何為社會關係、社會文化與規範、社會制度等交織的社會結構所形塑;而個人又如何參與社會生活、能動地形塑社會關係與社會結構。下學期的課程從勞動、階級與資本,政治、權力與社會運動,種族與族群,性別與性,環境與發展,科技、醫療與社會等分析範疇,探討社會階層化與社會不平等、社會變遷的動力以及促成改變的可能性。

  本學期的課程引導著同學打開社會學之眼,理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分析範疇,培養社會學的關懷與問題意識,探究社會運作之邏輯,分析社會問題與社會變遷的成因,發展讓個人身處之社會變得更好的能力。

  本課程規劃除了文獻專書閱讀,也有針對議題設計的情境式討論。例如在「疾病與風險治理」的主題課程中,搭配的讀本為吳嘉苓、曾嬿芬(2006)〈SARS 的風險治理:超越技術模型〉以及簡妤儒(2014)〈看見社會,在瘟疫蔓延時〉,讓同學們練習從科技、醫療與社會的分析範疇,探討科技及醫學的發展鑲嵌在社會關係、社會文化與規範、社會制度中,其背後的社會階層化與社會不平等、社會變遷的動力以及促成改變的可能性。

  此主題的安排和新型冠狀病毒(俗稱武漢病毒)於今年年初的爆發有關,使同學能就此時事思考背後潛在的社會問題。同學們在社會學(一)時,受過一學期社會學的思想訓練,練習將個人行為與社會結構及制度做出連結,以啟發社會學之眼,能從扁平的社會現象當中掌握各種面向的社會議題。   授課老師先請同學們們提出在武漢病毒擴散至今,是否有觀察到令人困惑的現象,再延伸討論疫情的發展牽涉到了哪些方面的社會議題。同學們皆提出了值得討論的問題,從媒體面向討論假新聞的傳播是否會使防疫失效;從政策面向討論是否會使醫療人員汙名化等各種社會面向問題。從這樣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同學們有逐漸發展出社會學之眼,能對社會現象產生疑慮、提出疑問,再深入思考是否牽涉到其他層面的社會議題。

  在「政治與權力」主題課程中,授課老師邀請同學進行一個小遊戲-「民主雞蛋糕」(Democracy Cake )。各小組分別擁有一個「蛋糕盤」,然後被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好食材」。其中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公民投票、隱私權、公開透明原則、集會自由、社會福利措施、自由公平的選舉……等等,用這些民主元素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遊戲開始之前,授課教師說明了民主需建立在主權國家之上,因此這個雞蛋糕必須有主權國家的基底。接著,說明主權國家包含共同體認同、國家壟斷武力、官僚組織、通用貨幣、行政權以及領土疆界六個元素,再請各組討論及分享他們認為這些元素重要性排序。做好主權國家的基底之後,同學們就要開始在二十幾種民主元素中,挑選其中六個可以最堅守民主的元素,。

  當各組的民主雞蛋糕完成之後,老師拿出破懷民主雞蛋糕的「壞食材」,例如歧視、政治迫害、選舉詐欺、貪腐……等等,選出其中一個壞食材去攻擊各組的民主雞蛋糕,再請各組使用他們的民主元素阻擋這些壞食材的攻擊。過程中,許多小組發現到無論再怎麼使用自己的民主元素躲避攻擊,終究會有壞食材可以找出漏洞攻擊民主雞蛋糕。在遊戲結束之後,老師請同學們分享對於這個遊戲的感受。有同學提出,一開始挑出六個民主好食材時,認為這些元素肯定能夠堅守民主雞蛋糕。沒想到一波又一波的破壞民主的壞食材開始進攻時,這些民主元素仍難以抵擋所有攻擊。就如同我們堅守著民主的價值,但那些真實存在於社會中的壞食材,總是考驗著人民對於民主的信心,容易使人忘記民主的可貴。



  「社會運動」是近幾年台灣社會頗為熱門的關鍵字,授課教師從何明修撰寫的〈社會運動讀本出發,帶領同學分享其研究觀點與結果,藉此協助大家能習得如何分析社會運動(策略、論述與方法),並思考社會運動如何驅動社會變遷。課堂中各個小組必須針對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分別是「提到社會運動會讓你想到什麼」以及「特定社會運動所產生的影響」。

  最後,授課教師總結社會運動所造成的影響力以及它的意義。社會運動體現了民主社會當中包容多元價值的內涵,透過其策略使特定族群的訴求能被得到大眾社會的注意,無論社運是否成功達到其特定目標,仍能使主流社會意識到某些社會問題的存在,進而得到改變社會價值的可能。

  期末的專題報告共有七個主題,分別說明如下:


1. 校園規訓下的能動性施展—明星與非明星高中學生的學權意識差異-

同學透過比較明星與非明星高中學生的學權意識差異,進而探討校園規訓下的能動性施展。透過此研究探討在現今的高中職教育現場的規訓與懲罰下,學生如何反抗與回應,以及非明星學校的學生究竟有沒有反抗的意識與經驗,其又如何反抗,反抗的結果如何。


2. 家長的幸福、園所的夢魘:托育準公共化下的勞動-

探討現今政府推動準公共化的政策之下,是否對托育人員既有的勞動條件以及勞動過程產生影響。準公共化機制在福利家長之餘,對於勞方的影響是否全然為正面性的,亦或是帶來負面的衝擊。



3. 高雄FOODPANDA減薪抗爭:社會運動的動員過程-

Foodpand的外送員的勞動條件和其他職業大不相同,在無工會的帶領下的罷工運動主要是透過網路動員。本研究旨在探討由網路發起的Foodpanda抗爭,其動員策略為何無法使多數外送員有實際行動,最終導致抗爭失敗,勞動意義對動員又有何種影響。



4. 總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彩虹—探討高中生Adju的身分認同與處境-

研究對象Adju具有原住民身分,且鑲嵌在部落文化的脈絡之下,在性別光譜中處在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Adju身分認同、性別展演的方式及其不符合主流的異性戀矩陣而面臨的生活困境。



5. 新興產業:電動車工程師的勞動現況與職業認同–以Gogoro為例-

電動車為新興的產業,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這個新興產業中,GOGORO工程師的勞動情形如何。以及在面對到客人時,他們該如何調適自身對於客人的服務態度並且以何種方式展現出他們的技術能力。加上GOGORO的車子具有許多的電子、科技部件,這些工程師在這樣新型態的工作內容下,會有著怎麼樣的職業認同。


6. Don’t Panic, It’s Organic—中崎有機專區與農民的有機意識與勞動-

台灣目前農業的現況為農地破碎、鄰田汙染,且從事有機農業的門檻相較於非有機更高。然而,仍有像中崎有機專區這樣的組織提供有機農土地及幫助。本組同學想探討有機農民的投入動機為何,以及組織的建立如何影響有機農的勞動過程。


7. 超商=超時工作的商店?—超商偷時限像氾濫的原因探究-

超商提供了台灣人民生活很多類型的便利服務。然而,超商內員工被偷時的現象一直是存在的問題。本組同學想探討是什麼導致了偷時現象的發生,以及當員工遭遇偷時現象時,什麼原因及理由驅動其選擇反抗或漠視。最後,最後,釐清偷時現象為何遲遲未被改善。


Comment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