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2實驗性策展與實務 Curatorial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授課教師:吳瑪悧、潘正育、張懷文
責任編輯:蔡明原
策展在當代已成為一門顯學。簡單的說,策展是把事(議題)、物(展出品)和人(創作者、公眾等)有機、具意義和開創性的組織起來。策展人扮演詮釋者、中介者、傳播者、教育者、倡議者、對話者等角色,需感性與理性兼具,並且能以其專業與創造性的想像,打開公眾的視野。因此,本課程引導學生去認識這個專業的發展脈絡,培養相關實務能力,更重要的,在於想像力的激發與視野的養成。
停下來的世界-走向後疫情時代
課程的內容規畫要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引發的各種面向進行多方探討:社會性(Sociality)、生物性(Biological)、環境(Environment)、資本主義(Capitalism)、國際政治性(International Political)、城市化(Urban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資本體系的脆弱、生態體系的逆反,以及世界共同演進的週期性變化,反思病毒作為⼀種「媒介」,其所引發的行為、文化、情感等,描繪了一幅既荒謬又真實的社會實境。從關鍵字延伸至對於後疫情時代的藝術提問,嘗試以實驗性質策畫出工作坊,與問題扣合產生延伸的思考與碰撞,並於期末共同構築成階段性展演成果。
展覽構思是以此次疫情所衍伸的新詞彙「慢球化」(slowbalisation)作為一種目前反思系統性循環的減速現象出發,它並非提倡一種愜意的生活態度,而是在全球化無法改變的事實之下,更為基進的另類思考(alternative)。跨國經濟在系統性的減速之後,人類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環境與生活?當國際陷入政治鬥爭的同時,企業關門歇業、社會的基層弱勢成為了風險的受害者,挑戰了人們的生存狀態。許多政府大動作的展開經濟紓困計劃是一時之需,還是能夠徹底思考經濟的分配制度?
去人類中心主義-原始與現代的辯證
經濟貿易的停擺使人們離開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光、消費場域,野生動物卻因此重新出現在這些地方的道路與河川中。空氣污染指數的驟減,會是曇花一現,還是一種預示?病毒與生物體結合而繁衍,即使我們再怎麼防範,其生物特性不改。究竟這是反常還是地球本來的樣貌?我們開始重新反思人類本位的思考模式,是否是唯一的答案?
疫情所引發的生活需求改變,大幅的牽動了全球人類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社會外部性的損害、身心靈的內部性創傷,在日常生活中已無處不是。我們如何在災後重組生活?是否能藉此機會重新定義城市的基礎建設、創造新的公共思維?眾人又該如何思考「自由」?
國家權力與個人的生命自由之間的界線如何被拿捏;國家控制之下的社會,如何創造新的媒介、社群與解放的能量?同時,這也是一個邁向數位化與科技的技術時代。科技、媒體與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創造新鏈結的工具,顛覆著我們訊息傳播與生活的方式。疫情是否突顯了人們使用科技工具的偏好?媒體和網際網路又如何可能創造出新世代跨越佈局疆域的鏈結?
策展作為一種反省的行動
病毒與人類的結合帶來如此隱微而劇烈的改變。我們該如何思考疾病?是一場災難,還是整體人類問題病灶的表徵?專家學者之外的小人物,又如何能從生活中去貼近這個問題、引發公民意識、提出新的生活模式?是本次課程以及衍生而出的展題討論欲引導的方向。
課程成果共有下列四項,分別是:「疫情教會我的事」、「我們與疫的距離」、「病毒世界的表情」、「明日的餐桌」。策展的目的之一是要邀請民眾親身體驗,嘗試拉近與理念兩者間的距離。對修課學生來說,如何釐清「創作者」(作品)與「策展」兩件本質有著顯著差異的工作是學習的重點。換言之,怎樣能降低「作品感」並完整的展現出「策展」的概念,將會把所謂的「後疫情」時代的省思更為直接地傳達給參展民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