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環境社會學
授課教師|邱花妹
助 教|張廉廷
全球資本主義持續擴張,人類的各式生產與消費活動讓地球發燒、超載,環境與健康衝擊常加重社會不平等,跨越疆界的風險則讓富人同樣無所遁逃。面對複雜難解的生態環境衝突,本課程目標在提升同學認識及分析環境議題的能力,建立對環境社會學的認識,並著重在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透過分析具體行動案例,進而發展以校園、鄰近社區或城市為行動範疇的期末研究或提案報告。
在課堂講授與討論中涵蓋了許多不同面向的議題探討,例如「環境、科技與民主」的課題談到,社會過往習慣將環境問題交給專家,成為「行政理性主義」,而相關法律的制定、環境會議的成員遴選中都可以看見學者專家、行政體系的角力。例如環評法中,雖規定「專家學者不得少於委員會總人數三分之二」,然而專家學者們的立論基礎除了數據資料、研究外,也可能遭受到民間、乃自於政府力量的干擾。「專家學者」代表的不僅是知識、科技力,更重要的是知識所帶來的權力。晚近,社會大眾也意識到專家學者們並非萬能,「民主實用主義」逐漸興起,強調公眾的參與和知情,以及科技的社會性與政治性、環境的治理權力重組、公民參與政治決策。與此同時,在地知識、常民知識的地位提高,也能和專業知識合作與對抗。
「環境、科技與民主」議題探討
在「環境運動」的課堂討論中提及,環境運動有許多不同的面貌,例如建制化組織發起的環境運動,透過參與會議等體制內的活動影響決策,也被戲稱為環保企業;草根型組織所發起的環境運動,則強調當地的、直接的行動例如抗爭、遊行等表達主張,但兩種組織也都可能走入體制或直接抗爭,並不固定。環境運動的發展以及環保組織的形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早期歐美關懷居住正義到生活所需的水、空氣汙染問題,再到當代環境議題分配正義的概念,不僅要瞭解汙染何處來,更要清楚明白污染影響到了哪些人。同時,處於弱勢的女性自我組織,成為另一股力量;政府綠化也帶出「政治的機會結構」一詞,只要具備能改變的條件,將環保意識帶入權力結構中,也能促進環保理念的實行。
課堂討論
在「永續食農」的議題討論中,教師請學生們寫出自己關心的食農議題以及自身認為的結構性問題。有學生提到食農教育的推廣,例如在宜蘭有國小透過讓學生吃完整的一條魚,而非加工過沒有魚骨頭的魚肉,藉此認識食物原本的樣子;也有學生提到食物來源的問題,例如在外用餐時無法知道眼前的料理是從哪裡來的、是否健康、以及用餐選擇的多寡與安全性等;結構性問題則有產銷資訊不對等、糧食浪費、農業生態保護和食物的壟斷等。事實上,從農機器具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到化學農藥的研發與流行,以及大規模栽種單一作物的推動,這些因素衍生了許多與食物相關的問題。為了解決問題,食農運動接踵而來,其中一個即是對剩食的關注。再者,公民力量也扮演了重要的力量,例如推動人道飼養蛋雞等。另外,販賣者(大型連鎖超商)控制著商品的上架與否,也控制了人們的飲食生活。然而,消費者並非只能被生產者、販賣者所影響,也能夠透過社區農園、社區食品合作社、市民菜圃、社區輔助農業、農民市集等等,讓消費者以及生產者的界線逐漸模糊,形成更多元的互動關係。
食農議題討論
針對期末作業的討論與報告,各組分別以「海廢的過去與未來」、「資源有限,漁網無窮」、「循環經濟與修理咖啡」、「大學的能源轉型」、「大社工業區降乙編?」為探討主題。教師也提到,期末作業的執行可以更仰賴自身的實踐,例如第一手資料的獲取而不僅僅是蒐集次級資料,並思考如何將獲得的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呈現。另外,創新和有趣的呈現也是重要的討論方向,環境議題的資料已有許多人投入並產出,因此授課教師也建議大家實際走入研究的場域,親自熟悉並感受當地的環境,以產出與他人不同的資料內容。
期末報告討論
圖5 學生期末報告呈現
除了課堂講授與討論外,藉由交流與工作坊的參與,學生不僅是透過書本,也能透過人來認識環境議題。其中,在與日本福島大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福島核災後,如何面對政府、民間各種力量的影響,又如何生活在其中。在循環經濟工作坊中,則透過Martin教授對循環經濟、修理咖啡運動的分享,和鄭一青教授在歐洲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及認識,讓學生認識到其他國家是怎麼處理環境議題。
整體而言,由於教師希望這門課程能夠增加學生對環境議題的認識及思考,除了資料、文本閱讀外,也安排了工作坊及他校交流讓學生能看見不同地區、領域的人如何去參與、理解環境議題。在課堂參與後,認識了更多環境議題的面向,也透過觀看不同領域的人在處理環境議題時,以不同的思考點去切入,拓展了個人對議題關注與討論的視野。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