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4-2 社會學(二) 社會的煩惱:權力、階級、種族、性別與環境 

社會的煩惱:權力、階級、種族、性別與環境 

與課程助教們一起討論課程設計後,邱花妹老師決定這學期以「權力」、「階層化」為主題貫穿本學期,討論在階級與階層、種族與族群、性別與性、生態與環境等範疇中,權力、階層化如何作用於不同身分的社會行動者、製造社會不平等,並探討社會變遷的動力以及改變的可能性。


資本、權力、政治、種族、階級、性別與環境多重議題碰撞,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討論事件時不僅是單一的階級或性別面向,更多時候這些是彼此交織、相互影響的。學期最後一堂課,花妹老師請各組回家搜尋一個跟社會設計有關的概念,希望藉由這堂課讓同學知道社會學不僅僅是思考的工具,更是一門可以實踐的學問。


勞動、階級與階層化 

「班上有同學在打工嗎?」花妹老師以同學的打工經驗開場,談勞動、階級與階層化,由學生的「打工」經驗討論「勞動」(labor)這個概念。


花妹老師提到,最近到旗美高中演講,高中同學對未來工作多希望可以「錢多、事少、離家近」。「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句話,說明了「工作」在大家心中有分好的、壞的,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好的嗎?薪水、勞動條件還有工作的內容,會不會決定你對工作的感受?到底怎麼是好怎麼是壞?


張晉芬老師書中提到,技術的進展和工人對工作的疏離感呈現倒U字形。手工業時代,工人可以掌握產品的形狀、製作方式;到工業化時代,產品是由機器製作,人只負責產品的其中一部分工作;另外,有比較多知識,可以控制機器的運作的那群人,對工作的認同感較高。這樣的差異可能就是好工作、壞工作的差別來源。


為幫助同學理解勞動、階級與階層化的概念,花妹老師準備兩支影片,分別為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與《蘋果ipad的真相:富士康謊言的背後》。


在卓别林的《摩登時代》,影片一開始看到時鐘,時鐘象徵制式化的工作模式時代開啟。科技的革新,始的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人們紛紛從農村走入工廠,為了讓工廠裡的人更有效率,工廠主有一連串的方法。這樣的管理模式稱作「泰勒主義」,透過科學化的組織工作、使用生產線,讓每個人只需要重複的做一件事,一方面增加工人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更易於掌控,提升工廠的產量。


接著播放《蘋果ipad的真相:富士康謊言的背後》。花妹老師問大家:「什麼是24小時工作的職業?」同學們提到便利商店、警護消等。花妹老師接著說,其實許多的工廠也是24小時不停機的工作模式,資方為了賺取更高的利潤,工人需要配合機器運轉、排班,但製造業工人的辛苦不被看見也很容易被人遺忘。


社會學將勞動過程與成果間的落差,稱作「異化」。「異化」指的是工人雖然得到工資,但其對產品沒有控制權,無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製造業,各行各業的異化現象不盡相同,服務業也會有勞動異化的狀況。


Robin Leidner親自到麥當勞打工後,將經驗撰寫成書。Robin Leidner在書中便提到,麥當勞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讓整體工作效率提升、利潤極大化。藉由規格化,讓服務業工人可以做出一樣的反應(一直保持微笑),另一方面也讓顧客進到麥當勞就知道該怎麼做,往哪裡站、點什麼餐。


咖啡貿易 不公平的分配

然而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衝擊,不只對人的勞動狀況產生改變,物品的交換也有很大的轉變。花妹老師以「咖啡貿易」為主題,將同學分成「咖啡小農」、「本地出口商」、「跨國烘炒商」、「超級市場」四組角色,讓同學們討論定價250元的咖啡豆其利潤應該如何分配?


遊戲的一開始,花妹老師先補中關於咖啡的知識,包括咖啡的原產地在衣索比亞;全球約一億人靠咖啡維生的人數中,有約兩千五百萬人是咖啡小農;而咖啡樹第一次種植後,要2到3年後結豆、4到5年才可採收;在咖啡貿易的過程中,更牽涉高達150次的轉手過程。

假設同學要賣的咖啡豆是250元,在跨國企業的層層關卡,250元的咖啡豆是怎麼分配的呢?花妹老師先請同學分別就自己扮演的角色,想想這個角色在咖啡貿易中的工作內容會是什麼?後以各個角色為出發,不同身份的人認為250元應該如何分配?接著與其他組的角色協商,得出「咖啡小農」、「本地出口商」、「跨國烘炒商」、「超級市場」都能接受的分配比例。

討論過程中,各組斤斤計較。以小農組和本地出口商的協商為例。

小農認為他們的工作相當辛苦,每年風險大,需要分到100元;本地出口商因為是協助小農賺錢的組織,分配他們50元;跨國烘炒商因為收購量相當大,從各家出口商那裡都可以賺到錢,所以應該分配37.5元就好;市場本身需要的人力也不多,因此給他們62.5元。但在這樣的狀況下,本地出口商便不願意收購小農的豆子!


本地出口商只願意給小農15元,自己要有85元,跨國烘炒商100元。本地出口商認為,小農開價太高了,如果要給小農100元,不如他們自己找土地種植,而且這個國家也不會只有一個咖啡小農,還有很多選擇。小農隨即反擊:「我們也可以自己搞產地直銷!」不過這個說法立刻引來大家很多的質疑,特別是如果不趕緊把咖啡豆賣掉,小農就會面臨生計問題(沒錢吃飯只能吃土、孩子學費交不出來)。因此小農組發現自己似乎只能順從出口商的意見,無法獲得理想中的價錢。最後小農和出口商之間以15元成交。然而,當本地出口商與跨國烘炒商談判時,發現跨國烘炒商只準備給小農5元、25元給出口商,這樣一來出口商給小農15元就賠了。


在一番激烈的討論後,大家開始分享彼此的感受。小農認為自己沒有權利跟大家爭執、根本是賤民,連下一餐都顧不了。如果真的要有議價的能力,得要跟其他小農團結起來才有可能。對本地出口商來說,如果小農不種了會對他們造成問題,但理論上是這樣,現實生活好像又不是。


現實世界中咖啡貿易的分配狀況大約是:小農分到1%、本地出口商分到1-2%、跨國烘炒商72%、零售商25%。這樣的分配比例懸殊極大,難道跨國企業有付出75倍的勞動力嗎?如同花妹老師在「勞動、階級與階層化」主題談過的,掌握生產工具的人握有較大的權力,於是在咖啡貿易的遊戲中,跨國烘炒商握有最多資源,因此利益分配的權力也就最大,獲得的利潤也最多。


透過「咖啡貿易」的遊戲,真實社會的貿易過程,與想像中只要有勞動付出、認真工作,就可以取得平等報酬,有極大的落差。這樣一個貿易捲動的過程,從80年代到現在,產生了很多富可敵國的大企業。但這真的只是一個市場而已嗎?這些權力的來源與基礎是什麼?又如何在其中施展與應用?這些問題便是社會學部段發問的課題。


失婚但不失望 《失婚記》映後座談

跨國的貿易不只商品的交換,甚至人的勞力或婚姻,也是可以跨國交換的。

紀錄片《失婚記》講述五個來自越南、印尼的婦女(金紅、美麗、阿詩、金玲、玉蘭),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原先對台灣有著美好的想像,期待在台灣可以開創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生活,但真實的台灣卻不這麼美好。來到台灣後面對諸多困難,最後甚至失婚,做了新的人生選擇。

這部片談到許多社會學關心的議題,邱花妹老師特地邀請阮金紅導演至課堂放映《失婚記》,並與同學討論片中所觸及的議題。現場討論相當熱絡,同學們積極發問,有同學問:「吃是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但台灣跟越南的飲食文化不同,這之間的差距要怎麼克服?」阮金紅回應:「對啊!像是魚露,很多台灣人都無法接受。可是在越南吃生空心菜加魚露是很普通的。但台灣很多人都覺得魚露很臭,以前就只能都拿到房間偷偷地吃。」

同學們除對飲食文化感到好奇外,也有同學問:「為什麼嫁到台灣的人都這麼年輕呢?」導演解釋:「這是兩個國家適婚年齡的差異,在越南的結婚年齡比較早,18歲到20歲就該結婚了,25歲以後就沒人要了,跟台灣差很多。」

談到新移民,阮金紅導演反問同學:「知不知道在台灣有多少新移民?」同學們一臉茫然。導演笑說:「目前新移民約有52萬人、新移民之子有30萬人、移工也有58萬人。」台灣社會雖然一直強調新移民融入台灣、為新移民開很多課,但一句「會不會講台語?」其實就能發現大家依然不認識新移民。我們一起生長在這個土地上,應該要做到真正的互相認識、尊重與包容。


社會學期末分享 課程經驗回饋

一年的社會學課程告一段落,花妹老師特地邀請同學、助教聚會。希望可以彼此分享經驗,為往後的社會學課程提出建議。同學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現場氣氛熱絡。

有同學說:「老師上課真的很用心,而且還願意花時間和大家坐下來討論。」花妹老師隨即表示:「這就是教學熱忱啊!」全場哄堂大笑。另外,也有同學分享這一年修課課後的挫折,他認為:「明明大家是一起修課的,但有的同學還是會說出歧視的話,覺得很懊惱。」不過花妹老師安慰說:「畢竟同學只上了這堂課一年,過去十八年的經驗仍然是無法抹滅的,我們只能在大學四年內不斷提出這些問題,希望之後會有所改變。」


一學年的社會學課程便在溫馨的聚會中結束,如同花妹老師所說的,接下來的三年希望同學們能善用社會學之眼,對社會不公不義投入更多關注,提出發問。



Comentario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