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環境教育

作者:郭哲凱

責任編輯:謝鑫佑

環境教育指的是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大眾瞭解與環境的倫理關係,增進保護環境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進而讓每個人重視環境、採取行動,達到永續發展。尤其近年全球因暖化進一步深入討論的空汙問題,更是台灣最急需被正視與解決的現況。

他山之石 實例取經

課程上,同學實際參與高雄市文府國小對抗空污的事件,了解學校對抗附近長期早成空污的東南水泥工廠,整個事件的起因與過程,包括去年師生、家長,串連社區居民走上街頭,發起國內首次由學校發起,結合社區和民間團體對抗空污的行動,以及抗爭訴求,包括反對長期造成左營地區空氣污染的東南水泥公司草率復 工,要求市府盡快通過水泥業空污排放加嚴標準,希望市民一起關心空污問題,守護好空氣,讓孩子們能夠大口呼吸。透過抗空污的經驗與教案設計,同學們對於環境教育教案設計有更多元的想法,並在未來能與文府國小老師們交流,集結更多力量來多關心生活環境。

從高雄市區發展看台灣環境

環境保護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長年透過調查研究、揭露台灣環境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連結各種社會力量,改變法令政策,不僅定期舉辦工作坊與座談會,更發行《地球公民通訊》季刊,是目前南台灣主要的環保團體之一,近年以各種行動帶來正面的改變。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不僅分享高雄地區都市發展的情況,更提到台灣的山林保育、水資源、工業污染、生活消費、動物福利等相關課題,為同學帶來實際環境行動的經驗,以及理論與實務結合的範本。

以空污發想設計教案

學生透過跨學科的「K-12氣膠科學相關之環境教育課程」教案設計和實施,以及「撥霾見日 PM2.5視界」的解說,了解環境教育的內容,並實際設計與操作。

學生們以空氣污染為主題內容設計出獨特的教案,有些透過結合自我背景專業科目的融合課程,有些獨立研發出有趣生動的環境教育課程,各個研發設計出的教案,經過課堂時老師的教導與修改,最終呈現完整可實施的教案。

此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結合多位科學家、藝術創作者,以及關心環境的團體與個人,以科學研究與創作的方式完成「島嶼浮塵-PM2.5 視界特展」,開拓社會大眾對空氣污染的認識和環境保護的意識。課程與科博館借展,學生需要接受科博館資深解說員的培訓,了解專業知識傳達的技巧,並實際現場駐展解說。課程中,不僅建立了在地連結,更強化學生的自我肯定,以及表達溝通的能力,同時藉由環境教育的推廣,提昇民眾對於環境的覺知,及行動參與。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