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創意策略與實踐

作者:課程助教

責任編輯:謝鑫佑

創意策略與實踐一開始便實地走訪高雄中都濕地公園。中都濕地處市區,緊鄰出海口,廣大的綠地腹地,是鄰近民眾散步去處,也供候鳥棲息,是橫跨人類、植物、濕地生物的共享棲地,實地走訪不僅讓學生理解環境、生態與社區的關係,更能刺激學生對生態與藝術的跨領域想像討論。

生活到生產再到文化

同學也導讀分享《觀光客的凝視》一書,書內的觀點,反轉了大家對觀光的概念,從農村到休閒農村及文化觀光,從生活的空間到生產的空間,再到文化的生產,當代觀光發展的能延伸更多、更多元的面向,也在地自我更新中發現更多可能。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班副教授陳泓易在「藝術社會學」的講座上,分享了自己近年來研究人類學家李維斯陀的成果,包括,李維斯陀在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哲學發展的關係,進一步深入討論藝術如何介入社會。去年自己所發表的《後植民計畫》,就以嘉義長期進行的環境藝術種樹計畫作為展品,這是一個以實際的種樹行為,對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修補的藝術活動,過程中重新思考與自然間的關係,大量新植的原生種樹木也重塑了遭人為破壞的土地風景。以種樹行為作為思考風景繪畫的隱喻,兩者的核心精神都是主體與自然的互動關係。此展覽在種樹行動的檔案展示之外,也重新回顧台灣風景的某種樣貌。可以說是一堂從理論到行動的一堂藝術社會學。

底層人口移動的啟發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的執行長張育華則用台灣底層人口的生活,引發學生的國家、土地、環境的想像。這些亞洲底層人民跨越國界來到台灣,企盼安家落戶,卻又陷入國界關卡,失去身份,隱忍著焦慮與恐懼,在幽暗邊角苟活。這些事,是近代亞洲政治歷史的痕跡,是在地運動者與跨國移動者集體協作,更是在書寫亞洲黑戶在台灣明暗浮沈,與國之疆界拚搏的生命歷程。

聽昆蟲唱歌

跨藝所與德國包浩斯大學媒體藝術系合作「共享的棲地」的展覽,以人與環境的關係為核心概念,並以新媒體科技創作、結合生態與藝術的跨域展演,邀請來台參展的其中一位藝術家Rico Graupner於課堂分享創作理念。作品名為「六位無償的助手」2017 音響裝置、矮櫃、甲蟲。「六位無償的助手」音樂會是一組量身打造的軟體,稱為「昆蟲控制作曲機」 (Insect controlled Composition Machine, 簡稱 IcCM)。這組數據流定向的編程語言和開發環境的軟體,目前是以 PureData 編寫,主要作為專屬的音樂實驗工具,意圖透過新的方式讓作曲家、技術與環境之間產生連結。此外,開發IcCM的另一個想法,即是探索運動模式(如昆蟲)與Midi作曲工具的結合。

令人驚喜的是,在高雄演出的現場作曲「六位無償的助手」,重點是口傳的中國音調受到本土昆蟲的運動模式影響。現場作曲涉及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以及對應的方位,透過多聲道揚聲器系統在相應的空間呈現。

旗鼓祭拉近彼此距離

位於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灶咖」,前身是海軍技工宿舍廚房。由中山大學邊緣社區認同改造計畫出資主辦音樂祭2017「旗鼓祭」,以灶咖空間作為基地,匯聚高雄在地音樂人,舉辦旗津搖滾第一話。「旗鼓祭」是一個長期計畫,包含講座、課程核工作坊,不僅帶領在地少年舉辦藝文活動,將熱門音樂教育帶進旗津社區,同時也將旗津的歷史、人文風貌介紹給更多人。

課程也到屏東縣新園鄉,拜訪從事魚塭養殖事業的學生父母家,這個同學在課堂中提出藝術計畫,希望讓沒落的漁村,藉由藝術計畫讓更多人認識。創意的策略與實踐往往不只一種方式,更多時候將被發生在日常生活或出乎意料之處,必須在宏觀與微觀中遊走,才能發現創意的存在。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