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進入社會學

責任編輯:謝鑫佑

學術研究必定從問題出發,入門社會學課程也是如此,「什麼是個人煩惱?什麼是公共議題?」這是社會學課堂上第一個問題,企圖讓同學啟動思考機制,試著接觸議題、了解議題、思考議題、分析議題,並從反饋中,推進下一層。老師以長久以來低薪、失業的例子說明,1990年大學生畢業起薪相比於現在月薪二萬二千元,當年已有二萬八千元的水平,廿年前的收入已遠高於現金,而這未納入通貨膨脹,飛漲的物價。

認識社會理解社會

切身的數據讓同學們感同身受,並明白想要認識、理解社會,不能只用運氣、機遇,必須嘗試分析其中的機制,無論規模大小,都有社會學方法進行思考的空間。進入社會學的第一個反思即是「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的界線,並開始學習並練習「社會學之眼」,並且在理解身處的世界的同時,更該知道怎麼回應社會。

老師運用書寫的方式讓同學爬梳思緒,包括紀錄、討論、提出想法。許多大一新生已習慣填鴨式教育,發言甚至必須透過助教的協助才敢表達想法。然而這樣的不適應也是安排好的授課過程,社會學上的許多討論,是因為教育體制長久被定型成只需要乖乖在課堂上吸收知識,如何透過參加活動、開讀書會、做很多努力,到能把所讀的知識從文字轉為想法,再從想法變成語言,甚至從語言形成行動,是需要不斷討論、不斷對話,學習的方式不是讀書死背答案,而是能夠思考跟活用:能夠看見社會現象、提問、找到方法、思考解決方式。

打破並溯源刻板印象

此外挑戰刻板印象也是練習思考重要的環節,老師讓同學從照片來推斷性別、年齡、族群、職業,並試著從中一起找出刻板印象的來源,更以近期移工遭到警察擊斃的新聞事件來思考:刻板印象是個人的思考方式嗎?這些刻板印象背後建立於怎樣的社會環境上面?為什麼每個人想法都不同,我們還能共享文化提供的印象嗎?

透過每一堂課,一次討論,一件社會議題,在同學們討論、提出意見過中,師生共同整理成有系統的分析架構,同學自己想過一遍,再參考老師如何將這些想法區分為個人煩惱、社會議題等不同層次,再把性別、階級、教育體制等因素互相造成的影響揭露出來,逐步提升同學們的分析能力。

從平凡中發光的社會學之眼

社會學訓練不只是課堂的資訊接收,更需要實地的調查練習。以校園為範圍,自己找尋題材、製作期末報告,從自己覺得好奇的校園現象,來進行題目發展,同學們發現過去不覺得有何特殊的大學校園現象,在細細推敲後。變得格外有趣,包括密集利用科技軟體建立、維繫社交網絡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身與過去中學時期不同的觀念轉變,這些現象,利用數週建立的思考方式,可以發現每個人「其實都很社會」,甚至能延伸擴大成為探討題目。同學們結合社會學研究方法,與學長姐們做報告的經驗,整理出自己的研究程序與研究主題。

社會學不只是一門課,一種學問,更是從日常生活中、從常識中、從沒有人覺得怪異的現象中,發現問題並且進行研究,讓每個人對於自身社會乃至於自己的瞭解能夠更深刻。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