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社會學TOP

​文化社會學

指導老師:中山大學社會系 王梅香

助理:凃芝瑄

 

「文化社會學」這一門課整合「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和「文化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culture)兩種取徑,重視文化客體的詮釋也關注文化生產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藉此認識「文化」概念的形成與轉變。透過閱讀文化社會學相關重要作品了解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傳統與概念系統,並從社會學理論中學習概念化與分析文化的方法,反思當今相關文化議題。

課程的安排概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社會學三大家的觀點」、「藝術品味與文化消費與生產」以及「次文化與文化全球化」。本學期之初從馬克思、韋伯與涂爾幹三大家如何看待文化開始談起,接著進入布迪厄對於藝術品味的社會學分析並對日常生活中文化的消費與意義的建構進行反思。最後,討論次文化與文化全球化的意義。

 

除了文本的閱讀與討論外,本學期也安排了三場演講,分別為:「認識鹽埕大溝頂文化」、「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社會運動景觀」與「都市不游擊:西門町新文創社群的誕生」。講座的分享提供同學一個管道,看見文化社會學進行在地實踐的可能。此外,本門課為兼顧知識累積與在地實作,也於期中安排大溝頂店家的田野調查,讓同學能夠實際進入社區,看見文化如何可能。

各組踏查訪談小專案

華明刀剪

訪談/林俊言、郭智豪、洪柏勝、黃昱閔

「華明刀剪」位於鹽埕大溝頂商圈。「華明刀剪」主要服務內容為刀剪的打磨與維修工作,販售日本、香港進口刀剪則是賺外快的方法。由於外國進口的刀剪多是專業用剪刀,要價不菲,主要顧客為專業人員。打磨刀具是極需要技術的工作,從手藝至磨刀機具的使用都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以打磨小剪刀為例,小剪刀的前側彎曲必須打磨銳利又不能變形。磨刀機具包含大磨刀石與小磨刀石,大磨刀石從華明刀剪成立至今尚未更換過,已有約四十年的歷史;小磨刀石則是每年更換,在大溝頂最繁榮的時期,甚至每三個月就要更換一次。儘管現今已經越來越少人需要打磨刀剪的服務,但老闆仍會在大溝頂繼續服務,直到身體不再能支持工作為止。

高鈺鈕扣行

訪談/張睿寧、吳岱庭、金佑苓、李亦軒

高鈺鈕扣行搬來大溝頂已十餘年,目前由家族第二代——薛喬月經營。高鈺鈕扣行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過往由薛喬月的父母親經營,鹽埕繁盛之時以販售日本進口鈕扣聞名,並與鹽埕多家旗袍與高級衣物訂做店合作,負責供應鈕扣、拉鍊、線材及襯布等材料。隨著文化變遷以及成衣制作產業的興起,鹽埕的旗袍店與高級衣物訂做店大量銳減,目前只剩下兩家旗袍店固定向高鈺鈕扣行購買鈕扣。高鈺鈕扣行老闆娘提到,過往從日本進口的鈕扣供應商共有五家,至今也只剩下兩家,鈕扣市場的緊縮不言而喻。現在高鈺鈕扣行的主要客源為手作業者與地方居民,然而,老闆娘對於鈕扣的喜愛讓她在大溝頂留住鈕扣的美好。

沙普羅糕餅小舖

訪談/蔡昀任、唐千睿、何少龍、陳柏彤、潘柏諺、嚴鈺婷

「沙普羅糕餅小舖」由老闆陳麗元經營,開店至今十餘年,與三郎麵包廠有著一段故事。三郎麵包廠位於沙普羅糕餅小舖的斜對面,由老闆的爺爺與奶奶共同經營,已經有七十年左右的歷史,主要販售爆漿餐包。老闆主要的興趣在於西式糕點,因此在大溝頂又獨自成立「沙普羅」。「沙普羅」這個名字的由來與老闆的爺爺有關——爺爺在家中排行老三,取名為三郎,其日本發音是SAPULO。陳麗元老闆結合了家中傳承的烘焙技術與飯店等級的甜點製作概念,製作西式糕點如乳酪蛋糕、蛋糕捲等,並堅持紮實用料,這也是老闆在大溝頂經營十餘年的不二法門。

婁記饅頭

訪談/葉家盈、王嬿婷、林聖曜、劉世恩

婁記饅頭成立已有六十餘年,婁爸從自己父親的手中接手,傳承了這樸實的美味。婁記饅頭堅持不使用化學原料,透過最傳統的方法,讓酵母菌發酵出美味的饅頭。婁媽提到,因為自己的孩子熱愛黑糖口味的饅頭,因此研發此一口味。對婁媽來說,每一個客人都如同她的子女一般,她要讓每一位客人都能食用美味又天然的饅頭。婁爸認為「傳承」就是堅持到底,做饅頭並不輕鬆,但若是選擇接手就要「不怕辛苦、堅持到底」,這樣才是最好的傳承。

雞蛋店

訪談/朱楊、杜光平、林元馳、吳錦忻、楊晧

雞蛋店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經營的老闆夫婦是第三代。早期,雞蛋店最主要的業務就是販售各類蛋品,鹽埕繁榮時也兼賣日用百貨與歌仔戲用化妝品。雞蛋店主要的顧客是附近的居民以及長期合作的飯店餐廳,如:國賓飯店就與雞蛋店合作四十餘年,翰品酒店也在改裝之後就一直與雞蛋店合作。除了蛋品外,日用百貨也是雞蛋店的一大賣點。這裡有許多不常見的貨品,例如:煮紅蛋用的顏料、真髮製作的假睫毛。此外,櫃檯的玻璃檯面上壓著許多歌仔戲演員的名片。過往,歌仔戲演員非常競爭,雞蛋店成為演員宣傳自己的管道,劇團缺人表演也會前來此處尋覓。

藍白旗袍專家

訪談/李穎恒、彭佳欣、吳翠潔、林敬堯、曾郁婷

「藍白旗袍專家」是一間擁有三十餘年歷史的高級旗袍訂製店,由林明標師傅經營。早期鹽埕有十多家旗袍訂製店,當時旗袍店之間都有著良好的關係,然而現在只剩下「藍白旗袍」與「雅琪旗袍」仍在營業。林師傅現年八十歲,在高雄一直都是頗有名氣的旗袍師傅,客群主要為官夫人、酒吧小姐與明星藝人。八零年代風靡一時的「港都小姐」穿的旗袍也是出自於林師傅之手。傳統的高級訂製旗袍講究「量身」,每一件旗袍都必須經過精密的測量,才能夠打造出最為合適的樣貌。林師傅堅持只製作傳統旗袍,他認為傳統旗袍的美感是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堅持所愛,不被現代化取代是林師傅的職人之道。

華明美容

訪談/何喬林、劉御旭、陳怡然、蕭茲賢、吳欣燁

華明美容與華明刀剪由一對夫婦共同經營,開業至今已有四十餘年。華明美容是一間半開放式的美容廳,儘管位於小巷內,仍有許多熟客前來光顧。華明美容的老闆娘年輕時北上學習一技之長——美髮,並在台北遇見現在的先生,兩人為了孩子的身體著想從台北搬到高雄,並選擇大溝頂作為事業的開端。華明美容經歷過鹽埕的繁華,大溝頂繁盛之時華明美容的來客也絡繹不絕,沒想到隨著城市中心的轉移,大溝頂也沒落了。現在,華明美容週末才開張,主要做熟客的生意。老闆娘說:「現在外面的美髮店很多人不會梳老人家的頭,因此大家還是習慣來我這兒。」雖然沒了過去的人潮,但華明美容在這一個社區裡仍有著一席之地。

典芳行

訪談/林于琇、李元文、陳京霈、郭庭瑋、洪卉萱

典芳行是一間專門販售洋裝毛巾的小巧店面,由一位七十二歲的林婆婆經營。典芳行最初在大溝頂是經營舶來品商店的,過往人們能夠出國的機會少,舶來品能夠帶來商機,隨著時代的轉變,這樣的優勢也不再。因此,林婆婆將做童裝與裁縫的技藝結合,設計洋裝造型的毛巾。洋裝毛巾有著不同的花色與花邊,毛巾的品質也是林婆婆親手挑選過的。洋裝毛巾是林婆婆的驕傲,不像外頭販售的卡通樣式毛巾只要一拆開使用就無法回復到原先的樣子,洋裝毛巾不論如何使用都是洋裝的樣貌。

吊嘎伯

訪談/張語真、鄭俊良、田冠妏、周芸瑄、莊貽婷、鍾溧媗

吊嘎伯經營著一家舶來品雜貨店。吊嘎伯是鹽埕在地人,為了糊口開設了這一家舶來品雜貨店。冷戰時期,吊嘎伯從美軍那批發到許多舶來品來販售,曾經這是一門好生意。隨著美軍的撤離以及全球化的影響,舶來品不再那麼珍貴,大溝頂過往的人潮也逐漸散去。現在吊嘎伯不再批貨販售,只希望能盡快將店裡的雜貨販賣給熟悉的客人。

​(全文完)

.

© 2023 by Sophie Chamberlai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