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演製作與策劃
授課老師:中山大學劇藝系謝榮峰
助教:席正薇
本課程著重於實作視覺藝術展覽與表演藝術演出活動,使得學生具備獨立領導、籌畫與製作展演藝文活動的能力。這次在教育部「HFCC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支持下,讓學生親自策劃、製作與執行展演活動, 期初讓同學以紙本方式對自己有興趣的展演活動提案,再以性質相同的活動做歸類分組,在此學期共製作了七檔不同形式的展演活動。
其中有現下最盛行的直播「遊吧鹽埕」,以食衣住行為分類、藉由同學與各個在地商家的即時互動,深入鹽埕在地,也為老地方帶入不一樣的視角。
靜態展覽部分有以60年代回憶作為背景的「他媽媽的人生」,用影像、聲音及物件述說當年女性的生活紋理。「管心X吸睛」是學生在Dcard上發現有趣的吸管藝術家,並邀請藝術家共同策劃微型吸管展,也在展場中親自闡述以吸管作為創作素材的理念。另外一檔展演則是首次嘗試跨進哈瑪星在地商家,與店家共同打造的學生回憶展「拾・光」,以書包制服等物件打造穴子的共同回憶。
演出部分,「新樂樂」勇闖鹽埕菜市場,中西融合的古典樂擺在街市中演出,是藝術進入常民場域的勇敢嘗試。另外舞蹈劇場「搶救山林大作戰」以及一人一故事劇場「你說,我願意聽」則是與國中小學共同合作演出,在演出裡融入教育。
展演製作總海報

他媽媽的人生
「劇場人生系列——他媽媽的人生」展演,於六月七日至六月九日下午一點至六點,在Faces・対面共同藝文空間,帶來老照片、舊物品與廣播秀的懷舊復古展覽體驗,將媽媽人生中各時期的照片及代表物品重新串聯,讓不同年紀的觀眾都能從媽媽的記憶中體驗感動與驚喜。

「劇場人生系列——他媽媽的人生」由五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女生:張媛、李佳玲、陳合萱、許惠宜及楊珍迪共同策劃。此展演讓訪客透過策展人媽媽故事的過程中,與個人的經驗結合,從「他媽媽」的人生進而思考「我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反思媽媽在被賦予這個角色之前是怎麼樣的人?媽媽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是很重要的人物,但是我們對媽媽的了解是不是總侷限於某種角色?一起從這場展演中尋找媽媽的不同樣貌與姿態,回顧與展望生命潮汐中的種種美好,並跳脫定位展開純粹的交流。

拾.光
「拾」是俯拾,也是時間,重新拾起不復以往的時光。我們懷念著舊時光,懷念那些曾經走過的人生歲月,過去的無法重來,懷念卻是唯一能讓現實牽絆著過去的方法。懷念過去,不是為了感傷,而是為了尋求一種感覺,如同一遍遍地重溫同一個夢境,只想看得更清。
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過時光旅行的可能性,他把那條對人們來說遙不可及的時光隧道稱為「蟲洞」。這個展覽想帶著來參觀的人們看看各種學校的回憶,用最靠近自己的書包、制服,展出看到會讓人會心一笑的文字,讓來參 觀的人,可以重新充滿電,再回去繼續努力生活下去。

回想那一件件不起眼的過去,那些回憶是那樣覺得感動,因為有了這些回憶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追求,這樣才能成長、往前。
童年總叫人回想。那一刻,那一個鏡頭,霎時間浮現在你的眼前。
我們一直沒變,偷偷拉出的制服下襬與悄悄鬆開的領帶皮帶、獨一無二的書包塗鴉和客製化的公事包、寫滿祝福語的畢業紀念冊及載明喜愛偏好的客戶通訊錄。我們一直沒變,是時間變了。


請借給我們十分鐘,讓我們帶你回到最單純的年代,以時光勾起你嘴角的一抹微笑。時間的洪流匆匆走過,時間的軌跡改變了我們,但還好時光帶不走最初的你和我。歲月帶走習以為常的曾經,卻也留下刻骨銘心的回憶,但願未來的我們都能安好。
新樂樂
一場台德聯姻、中西合璧的古典音樂會黑白切—「新樂樂」,於2018年6月16日下午三點舉辦,不同於以往在音樂廳的表演場域,這次將場地移至高雄鹽埕大溝頂菜市場巷內大膽演出,不僅衝破場域的刻板印象與限制,也讓民眾輕而易舉的貼近古典音樂之美,不需要西裝筆挺、不需要華麗晚禮服,也能享受聽覺上的饗宴。


透過簡單的樂器配置,由謝宛君擔任古箏樂手、陳立揚擔任法國號樂手、劉君宜擔任打擊樂手及盧鈺婷擔任單簧管樂手,改編大家耳熟能詳的中西方經典藝術歌曲,演出的曲目有西方的代表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經典曲目《鱒魚》、《野玫瑰》與《菩提樹》,東方代表作曲家則是鄧雨賢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透過中西樂器合奏讓中西方樂曲巧妙融合,用不同風格的樂曲活躍老菜市場生命力。

此次音樂會的策展人高雅芳及林慈玟認為,為傳統街市注入新生命是這場音樂會的最大目標。在這樣特殊的地方,藝術可以碰撞出的火花與效益,是在音樂廳裡看不到的。打破老舊的認知、演出地點的限制,嘗試吸引在市場穿梭的人群,希望讓民眾可以開心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感受聲音與節奏帶來的感動,帶給地方不同以往的新鮮感與衝突感,讓市場不再是只有叫賣聲的地方。把具代表性的樂曲 ,帶入傳統市場演出,將精緻藝術走入常民文化中,激盪出不同的迴響。
遊吧鹽埕
認識一個地方要以何種方式作為起點?怎樣才找得到最在地的旅遊模式?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認識一個地方嗎?「遊吧鹽埕」團隊以此為發想,用時下最為新潮的傳播管道「直播」,企圖打破文字、圖像的距離,透過直播立即性與觀眾互動,呈現最在地化的鹽埕生活。以「食衣住行育樂」為出發點,用輕鬆休閒的方式,將在地居民的生活分享給大家。
民以食為天,直播中提及的是道地的鹽埕沙茶麵,以及天然酵母發酵的婁記饅頭;在衣中,挖掘當年繁華一世的舊崛江商場,裡頭充滿新奇小店等著去探索;在住中,帶領觀眾住進塩旅社,感受這個多元議題集散的在地性旅館;在育中,走訪貓手日文二手書店,感受文創小店的魅力;在行樂中,傳遞了工匠精神,搭著輕軌探索特色小店,體驗鹽埕傳統產業以新形態立足於現代。

記憶中的鹽埕為何呢?是手工饅頭從蒸籠起鍋,霧茫茫的水氣遮蔽了眼前的影像,模糊不清卻期待品嚐的瞬間;還是在幽暗的堀江商場中,細心尋覓精緻的舶來品?中山大學藝術管理所的七位學生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遊吧鹽埕」進行直播,以民生「食衣住行育樂」六大生活面為主題,帶領觀眾穿梭在鹽埕區,讓舊街道注入新活力。剛出籠的饅頭香氣、舊商圈的舊時回憶、新旅社的在地連結、金工工藝傳承、異國文化在地教育推廣,都在直播中活力呈現!
由於鄰近高雄港,高雄市鹽埕區昔日為商業核心地帶,充滿迷人的故事。如今人聲鼎沸已成往事,現今對於年輕人來說,鹽埕區只是到駁二藝術特區的中繼站,不會花時間停留。繁華過後,鹽埕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仍繼續上演。「遊吧鹽埕」團隊發想自社會策展理念,希望藉由多元的展示手法,把鹽埕的生命力予以推廣延續。


七位藝術管理研究所的同學表示,在經營「遊吧鹽埕」粉絲專頁時,最常思考的是藝術與社會關係,如何與鹽埕區當地做連結,而選出鹽埕六間特色店家,不只是觀光遊玩,更甚是不同主題店家背後的故事力量,是鹽埕生命力最真誠的展現。如果你還在擔心來鹽埕沒處去,那就更應該鎖定「遊吧鹽埕」粉絲專頁,線上相見,一起戀上鹽埕。
吸睛 X 管心
為美而生,為生而戀,為戀而執著,為執著而戰鬥。創作人因為從小接觸到吸管藝術,又喜歡打檔車,於是把兩者結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吸管車,這就是「吸睛X管心」的吸管車庫展覽。
當初因為一篇在Dcard爆紅的文章,引起了策展人注意。在一次交換禮物的活動中,策展人以自己手作的摺紙交換了創作人的吸管車,這次的碰面讓兩個人有機會小聊,讓策展人感受創作人對於吸管創作的認真,而且連交換禮物這件小事也希望能當面交換並非是郵寄,不嫌麻煩地親自把禮物交到對方手中,這些互動便在策展人心中種下之後合作的種子。因為誠心及對手作的共同話題,因而決定合作舉辦這次展覽。

主展覽作品不用任何黏膠、沒範本,且為在地創作,沒有使用黏膠製作是因為使用卡榫可讓吸管車隨時改裝。創作人目前是高雄科技大學楠梓校區造船與海洋工程學系的大一生,因為喜歡所以創造出連國外也沒有的技藝,一輛吸管車從構思到製作完成需要至少8-10小時。


「吸睛X管心」展覽主要作品當然是吸管打檔車!此外還有特別為展覽而設計的車子,是為在地商家「夯師傅爆米花」發想而設計出來載爆米花的車子。此外,還有動畫恐龍無牙、Jack up platform 自升式鑽採平台、速可達⋯⋯等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