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op

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技工舍專題

授課老師:中山大學社會系翁康容/李怡志

助教:許姮安

本課程包含了講授、課堂活動與討論以及實作三個部份。讓學生將生命歷程學理中的知識與自身周圍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他人相互對照;抓緊學理與現實世界的呼應並感受生命的真實脈動。講授的部份將建立同學生命歷程核心概念,課堂活動與討論將讓同學參與或親自執行與當週授課內容相關的活動,使同學對於講授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知與體驗。實作則需要同學們實地在真實場域中與不同的生命體進行接觸。

此次的實作專案以旗津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為主題,讓學生藉由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實際採集技工宿舍老兵與周遭聚落的生命史與故事,並將這些故事進行串接與剖析。最後的成品——《技工舍:生命故事與聚落變遷》手冊將供給對這一區塊感興趣的人,亦給予受訪者作為回憶紀念。

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是什麼?

生命歷程與社會鑲嵌是什麼?

生命歷程是什麼?相信許多人第一次聽見這個課名會興起一陣困惑,以生物學視角來詮釋生命歷程,會提出生物通常會在生命中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至死亡;而社會學是如何看待生命歷程呢?在生命歷程觀點中(life course perspective),「生命(lives)不僅是由個人年齡的改變所串起的生命階段轉換,它更受到歷史、地理、社會結構、文化脈絡的影響,個人所處人際網絡中的其他生命亦連動地發揮作用,而個人也具備選擇與能動的可能性來塑造與重塑生命。」

在課堂中,同學們嘗試將自己的生命軌跡與鉅觀的歷史時間脈絡彙整在同一張圖上,形成了個人的「生命歷程圖」。透過逐漸頗析自我的發展歷程與大時代的互動牽連,讓同學們得以感受生命歷程取徑所強調的重點。

生命歷程圖

年少時代(boyhood)電影觀賞與分析

年少時代(boyhood)電影觀賞與分析

在2018年3月30日課程中播放並討論了電影《年少時代》,讓學生藉由觀看這部跨越12年時間拍攝的電影,更清晰地理解課程中習得的理論知識如何解釋人們的生命歷程。這部電影12年來使用同一批演員,劇情主軸環繞在主角梅森從童年6歲到18歲中經歷的各大重要事件、情感經驗與心靈成長。

 

為了讓同學能更快速掌握重點,課堂討論了三個思考的方向:

1. 電影中出現了哪些不同的角色?他們各自串起了什麼樣的生命軌跡?這

    些生命軌跡如何相互交錯影響?

2. 電影中出現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如何影響電影中角色?

3. 每個角色展現出哪些與年齡相符或不相符的行為?這些行為被如何認定?

中山附幼教案活動

中山附幼教案活動

2018年3月30日生命歷程的修課同學們一起來到中山大學附屬幼稚園進行了第一次的實作專案,在學習課程中的生命歷程研究理論後,希望能藉著與不同世代群體互動,學習與不同年齡層的溝通方式。

同學們分別帶領大、中、小和幼幼班的小朋友進行趣味性的互動活動,同學們用心地為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設計寓教於樂的遊戲。

大班組設計了因應鄰近節慶的清明節活動,為了能讓小朋友們在這次活動中瞭解清明節的文化與節慶由來,他們不僅設計了一部關於清明節由來的話劇表演,更規劃了「春捲」帶動唱以及包春捲活動,讓小朋友有得學習、有得玩還有得吃!

年齡期待與規範

年齡期待與規範

2018年4月20日課程以「年齡期待」以及年齡的社會正式/非正式制裁為主題,帶領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討論東西方關於返鄉、完成生育、成為祖父母以及退休方面的年齡意含,並嘗試從具體的數據分析其背後的差異

Hagestad and Settersten Jr.(1996)兩位研究者,藉由詢問受訪者不同生命事件的年齡期待,試圖找尋不同生命事件是否存在著「年齡上限」,並關注不同性別受訪者的回答有何不同。

年齡上限隱含著人們期待在何種特定年齡前達到某一特定生命事件,反過來說,年齡上限的存在也就意味著當超過某個年齡上限但仍未完成特定被期待「該完成」的事件時,明顯與隱晦的衝突便可能生成。

藉由研究數據可讓同學們觀察到不同生命事件存在的年齡上限差異,並突顯不同領域(正式/非正式)的生命事件受到年齡規範約束的程度如何不同。最後再將性別因素考量進來,可以進一步看出不同性別在不同領域受到的年齡規範的差異。

旗津蔡佳菁《戰爭與遷徙》演講與導覽

旗津蔡佳菁《戰爭與遷徙》演講與導覽

在下半學期的課程中,同學們展開了第二次的實作專題,這次的實作專題規模更勝前者,需透過歷史考察、口述訪談、資料收集等不同方式,拼湊前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的生活樣貌。由於這個區塊不僅包含了不同的聚落,也充滿政府、軍方政策的刻劃痕跡,因此特別能突顯生命歷程觀點中個人生命如何與大時代、社會脈絡等鉅觀面向互相牽連影響的動態歷程,因此這學期的實作專案重點便選定在這個富含深厚社會紋理與文化底蘊的地方。

這次的課堂,同學們抵達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也就是技工宿舍舊址。課堂邀請旗津區公所蔡佳菁課長與同學分享旗津與蔡家聚落的遷徙歷史。蔡課長介紹了蔡姓聚落如何隨戰爭而遷徙,也同時讓同學得以瞭解旗津近代的發展。蔡課長的成長過程與工作經驗,與旗津島上的人、事、時、地、物有著緊密的連結,運用生命歷程的觀點,可以聽見社會重大事件——戰爭如何影響著蔡姓家族的生命經驗與狀態。

蔡課長提到,自己的蔡姓祖先是從「福建–泉州–晉江–東石」來到台灣,在「嘉義–布袋」上岸,再搬到「嘉義–東石」,再搬到當時的「高雄州岡山郡彌陀庄蚵子寮字下蚵子寮 128 番地」(鳳山廳仁壽上里蚵仔藔庄土名下蚵仔藔 128 番地)。2011年講者的大伯父(蔡萬料)、二伯父(蔡祈)、父親(蔡阿朑)及叔叔(蔡阿榮)還曾經到 「福建–泉州–晉江–東石」此處尋根。

期末成果

在經歷半個學期的奔波之後,這本集結技工舍生命故事與周遭聚落變遷的書冊終於完成。其中包含了三位曾經居住在技工宿舍中的老伯伯的故事,也包含了從聚落變遷角度出發所集結的實踐里里長、區公所蔡佳菁課長的回憶與想望。這些訪談,加上授課老師翁康容所撰前言說明書冊的出版緣由、授課老師李怡志所設計的封面力作,以及課程助教許姮安的細心編排,十篇充滿旗津地方生命與敘事的書冊因此誕生。

​(全文完)

© 2023 by Sophie Chamberlai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