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op

環境藝術專題

授課老師: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悧

助教:莊雅雯

課程包含了文獻閱讀、環境藝術案例分析,並以「高雄中都濕地公園」進行深度調查報告,作為環境藝術計劃發想場域。中都濕地公園為典型的以城市公園復育濕地的案例,作為環境藝術研究非常適合,亦是未來與中都濕地公園合作展演的前期暖身調查。

 

學期間安排五場活動與講座,踏查與環境藝術計畫相關之空間,包含淡江建築系的張懷文老師,跟我們一同到中都濕地公園踏查,討論當地的微氣候與生態樣貌,帶領我們學習如何從觀察中建構出可能發展的創意計畫;於高雄美術館展覽展出的《靜河流深:旗津灶咖》,以食為題的參與式藝術活動,由允貞學姊策劃分享會,更讓我們從飲食中了解怎麼選擇飲食、如何從食物中更了解在地的文化歷史,甚至重新連結與家人的情感;五月,我們到登山35參與李文環老師的「打狗山漫談」講座,發現壽山特殊的珊瑚石灰岩地質與其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影響其歷史發展;藉由以上的環境藝術概念討論、實地參與活動與講座,從中反思「什麼叫自然?」,並於期末完成「中都濕地公園調查報告」與「中都環境藝術計畫提案發想」。

課程從一系列的文本導讀、藝術案例分析建構環境藝術概念。瑪悧老師帶領我們討論「自然與人的關係」,了解環境藝術背後的哲學,進而也反向思考:一個展覽,從設計輸出、作品製作都是耗費資源的過程,那麼我們要如何談環境藝術呢?環境倫理在環境藝術中應被慎重檢視。

中都濕地公園 實地踏查

中都濕地公園 實地踏查

 

此次課程到中都濕地公園進行實地踏查,中都濕地早期為木業工廠的儲木水道,荒廢多年後,經過棲地復育,還原了早年繁茂於愛河河邊的紅樹林生態,成為生物繁衍蔽護的場所,發展自然生態與城市文史並存的獨特場域。

在實地的踏查的過程中,瑪悧老師刺激同學反思不同的議題:

-生態城市:城市中可呼吸的綠地,人跟自然可否用公園來銜接?

-產業:歷史/木業的產業結構轉變,如何從展演呈現?

-生態公園:生態教育是否可以用藝術來傳達?

-市民的草根運動:找回記憶、又能充滿生態/生機

張懷文老師也提問可能平衡生態的建築行動為何?例如會呼吸的皮層(建築的皮膚)、螢火蟲/蜜蜂的保育(指標性的生物)、成群的白鷺絲、蝴蝶才會回來,進而創造出生態的多樣性。生態公園不應只是看看而己?生態城市輪廓的建立應從小的行動創造累積,例如可以從附近氣象站的微氣候建立氣候變化的觀察。

酷兒議題與影展介紹

酷兒議題與影展介紹

 

林杏鴻(臺灣國際酷兒影展策展人)

-酷兒議題介紹:從女權運動到同志運動脈絡介紹,探討「酷兒(queer)」一詞的由來及其充權意涵,並進一步界定何謂酷兒電影。

-影展經驗分享:介紹臺灣國際酷兒影展起源,分享歷屆策展經驗,及影展組織年度運作與常態業務。

靜河流深:旗津灶咖 以食為題分享會

靜河流深:旗津灶咖 以食為題分享會

 

鄭允貞(高師大跨藝所學生;室內設計師)

 

「旗津灶咖」過去是海軍技工宿舍廚房,看山、看海、數戰艦是每日風景家常。因為一場「舌尖上的旗津」社會式參與藝術計畫,這裏開始被看見、一點一滴走進在地人心中,正式開啟一場「以食為名」的交流與相會;於是,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各種動人故事,從舌尖上,就此匯聚展開⋯⋯

-旗津灶咖:環境與空間認識

-靜河流深:灶咖作品介紹,三個旗津在地故事 (斗六冰城、越南媳婦、旗

                   津漁民陳大哥)

-以食為名:鄭允貞創作故事分享、蔬菜罐製作品嚐

我們一起拍~拍什麼

我們一起拍~拍什麼

 

孟昭權(公共電視台南部中心 攝影記者)

-觀看方式與媒介的選擇:透過手機的攝影功能帶出不同的觀景窗與構圖所對應的放映媒介差異

-紀錄片介紹:從日治時期「南進台灣」紀錄片到去年集結⽽成的台灣空拍影像,透過不同時期的影像紀錄相互參照,進一步帶出不同攝影器材與觀點所呈現的樣貌差異

-攝影技巧簡介:從取景的種類到攝影機的操作方式,說明不同構圖暗示的觀點與效果

-實際操作練習:教導學生從畫分鏡表開始,構思取景與剪輯。給予練習題目「筆與我」,透過課堂時間操作練習,完成八個鏡頭連接而成的短片,即時播映分享。

 

期許學生透過這次的經驗,細緻觀看的敏銳度以及磨就基礎的影像生產方法,延續「電影筆記」的鋼筆戰鬥精神。

打狗山慢騎

打狗山漫談

 

李文環老師(高師大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此次課程到鹽埕區的登山35參加李文環老師的「打狗山漫談」講座,從歷史人文角度認識高雄壽山(舊名打狗山)以及參觀哈瑪星再生基地:登山35。其原為民宅,現作為都市再生基地之展覽空間,期待未來有更多展演在這裡發生。

-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整修登山35閒置老屋,化身成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將舉辦系列展覽與活動,歡迎體驗老屋之美、探索興濱況味。

-打狗山漫談:早年哈瑪星一帶為高雄最熱鬧的地區,經過日治時期填海造陸、漁業木業開墾,成為老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打狗山也就是壽山,擁有豐富的珊瑚礁石灰洞、自然與歷史遺跡,但長年經伐木、石灰開採,曾一度面臨生態保育問題。

​(全文完)

© 2023 by Sophie Chamberlai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