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位文化與人類學:理論與實踐
授課老師:宋世祥
助教:蕭羽伶
千禧世代生活型態研究
本次演講邀請到任職於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的林宛瑩,由她向大家說明出生於千禧世代的年輕人使用網路的習慣以及網路對其造成的影響,同學們亦能透過此次演講初步理解使用者經驗研究的流程

在進入主題之前,宛瑩與我們分享到,進行一項消費者的研究時,若要知道消費者抱持的價值觀為何,就必須先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而深度訪談是最能達到此目的的方式,並且從WHY與HOW的問題切入,看見外顯消費行為與內隱心理價值觀的關係。至於深度訪談究竟要如何進行、如何蒐集可利用的資料,宛瑩認為第一步必須了解消費者生活中的「情境」,而他在此情境中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麼,最後進入更深一層,探問方法背後的「意義」為何?
質性資料採集與整理─訪談規劃、資料解讀
本週邀請林宛瑩延續上次演講,帶領同學進行訪談的規劃以及資料解讀。首先,進行質化研究的研究者會問大量的「為什麼」以及「怎麼做」,並在錯綜複雜的脈絡中找出原因與結果中間的「關係」。本次的作業採取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在特定議題訪談中,研究者對於訪談走向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因此受訪者所受的限制也相對較小。此方法的優點為能夠經常獲得意想不到的發現,也是深入了解個人生活經驗較為合適的方式。


宛瑩認為,尋找訪談對象時盡量從最多元的角度切入,例如主題名若為「老年人使用手機情形」的研究,研究者可以不只是專注尋找「使用者」本身,亦可以從使用者身邊的人切入進行訪問,例如手機門市人員、使用者家屬等等……。
設定完訪談對象之後,緊接著開始著手訪談大綱,一份完整的訪談大綱能夠幫助研究者有架構地釐清訪談問題,也能夠確保研究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豐富且有用的資訊。在設計問題的同時,問題保持開放是必要的,並且將一個問題鎖定一個議題,太過複雜的問題將使受訪者無法聚焦回答,最後是小心使用「為什麼」,避免讓受訪者有遭受質疑的感受。
開放編碼
經過兩週的資料蒐集後,本週同學們帶著豐富的資料回到課堂上,繼續進行後續的資料分析。每位同學將重新審視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將逐字稿中的冗言贅詞與重複句去除,將有意義的句子挑出來並進行初步分類,最後為其類別下標題,此方式稱作「開放編碼」,即將資料「解構再重組」,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出概念架構。各組實際操作編碼過程,最後由各組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



其中一組的同學研究線上遊戲楓之谷的性別關係,該組發現在虛擬世界中,遊戲中的角色性別與真實生活的性別不同,意即常有女扮男、男扮女的狀況發生,因此該組好奇虛擬世界及真實世界什麼樣的性別關係導致這樣的現象,他們從遊戲中的制度出發,發現裝備、結婚制度(公養婆文化)會影響角色性別的選擇。
使用者經驗
本週由宋世祥老師為同學介紹何謂使用者經驗研究,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對於各位同學來說是相對新穎的概念,它指的是使用者使用一項產品或體驗一項服務時所產生的經驗,其經驗包含多重面向,從五感、認知、情緒甚至是文化都涉入在個人的體驗之中,而使用者經驗研究則是對應到市場及設計上的需求,研究一項物件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目標為在用戶、商業策略與產品開發三者之間找出焦點。
使用者經驗設計的完整流程分為三階段:分析、設計及測試,使用者經驗研究(UXR)處於初步階段,完成研究後,後續還需進行一連串的流程,例如設計與驗證,產品與服務才得以問世。使用者經驗研究是們跨科系的學問,因此其對應到的工作職務也不只一種,例如行銷策略設計、產品設計、體驗設計及介面設計。
中山求外帶app使用者驗分析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