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op

社會調與研究方法(二)

鹽埕地方文化創新的實踐-以埕人俱樂部為例

授課老師:中山大學社會系王梅香

助教:曾偉琇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鹽埕地方文化創新的實踐」組於106學年度開始了鹽埕地區故事的蒐集。

 

106上學期,該課程的學生以「舊鹽埕」作為社會調查的場域,並聚焦於舊鹽埕的文化團體與活動,作為實際參與觀察和研究的對象,並實際進入老鹽埕,和店家、街坊鄰里等進行田野調查以及訪談。

本學期(106下學期)承繼上學期的研究材料,課程內除持續蒐集和分析,也透過舉辦課程之外的活動,將學生轉為活動策展人,學習活動規劃與執行,並藉此讓學生更理解自己的研究場域及對象。

另一方面,基於整合與歸納田野所收集到的資料,我們設計了符合社區期望的回饋活動,以感謝店家在繁忙之餘抽空接受我們的訪問。

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將田野材料整合並揉捏進導覽之中,變成能在導覽過程中分享的地方小故事,同學們也藉此能學習如何將田野中獲得的材料進行活用。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四月十四號社區回饋活動「走!沒有駁二的埕今回憶」正式在鹽埕開走。與會成員除了學生之外也有社會人士,由學生領隊帶領大家穿梭在老鹽埕之中。

無論是「大勇路的兩家百貨相互競逐」、「新樂街曾被市府列為商圈改革計畫之中」等地方故事,都反過來讓學生更理解自己的田野材料和研究旨趣,使得活動本身也成為研究場域材料的一環,讓我們能再問自己一次,活動本身如何影響了我們?

「走!沒有駁二的埕今回憶」活動紀實

有了回饋活動的經歷,當我們再次回到課堂時,將會更有利於課堂上對於研究對象的討論,也讓我們能對鹽埕場域進行更貼近的描繪。之後的課程討論之中,則能讓學生更聚焦於田野材料和自身經驗的參照,並進行批判、反思。

課堂讀本提供我們思考的參照,文化工業、文化治理、文化工作者的反身性以及文化中介者這些理論框架,會讓我們在思考自身活動經驗,以及田野材料時,提供有跡可循的軌道。

課堂導讀

​(全文完)

.

© 2023 by Sophie Chamberlai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