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設計人類學

課程名稱:設計人類學

授課教師:宋世祥

課程紀錄:洪聖修

責任編輯:李怡志

身體、石頭、設計人類學

授課教師宋世祥以「空間設計」開場,從建築基礎--風水,討論三合院的中央線與左尊右卑的空間內涵,並透過近代大樓的內部格局,引導同學規劃、想像「固有地理方位」與「相對地理方位」之觀點,揭示受到生活習慣、需求、觀念、禁忌或偏好影響的空間設計。

課程邀請賴芷儀講師分享「設計人類學與策展空間」,說明「空間(space)」藉由情感交流、記憶與標記、活動與事件等因素,被轉化為「所在(place)」。賴芷儀舉例近期策劃的一場展覽「赤壁三國」,說明從空間掌控、打光到3D列印展品,重新定義人們如何欣賞博物館並與展品進行互動關係。她說,策展「販賣」的是「被策展」的空間:一個被創造、能讓人滿足的空間。

「身體的隱喻:關於飲食」宋老師以「需求冰山」理論說明人們進行消費活動,通常無法察覺「資訊路徑、銷售通路、當前產品與服務型態」這些影響顧客購買行為的因素。因此通過「關鍵需求、品類意識、個人價值觀、社會與意識形態變遷」等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訪談方向與關鍵,同時藉由讀本:《社區設計》、《為社會而設計》、What’s at Stake in Design against Crime?,和Design Anthropology or Anthropological design? Toward social design,探討設計關懷?如選用材質是否符合永續、在地性、通用性設計。

「連結人們的,往往是透過新的社會位置與關係進行重構,而這也是好設計所追求的。」〈家島〉,山崎亮《社區設計》

宋老師以「設計思考學院—IDEO」「手推車」專案,讓學生理解「以人為本」的設計。從使用者訪談、團體討論、資料分析到製成設計原型,再至原始場域測試。老師以「人類學民族誌」田野調查方法,將理論運用在設計人類學的教學中,如專門為長者設計的手機啟用說明書,或是一款以女性為對象的漢堡包裝紙,都是從文化與同理心出發,從中學習「重新定義問題」的準則:需求性、可行性與存續性。且探討「解構、融合、換為、修補拼貼、翻轉」創意創新思考的「五種心法」,及「參與式設計」、「身體界線的崩潰」,和「理所不當然,習以不為常」的立場為使用者思考。

本課程亦邀請Wendy Lee演講「駁二駐村藝術家委託案」,分享駁二藝術特區的發展脈絡、駐村藝術家現況和委託者商業目標。此次計畫為縫合公園路南北兩地,考量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是故,針對利害關係人、線上線下田野和接觸點,和UX分析研究,進行輿論觀察及臥底分析。

Wendy Lee提供同學以AEIOU觀察法、人物誌、顧客旅行地圖與訪綱建立為方法。前者檢視用戶需求、服務提供,以及用戶體驗;人物誌利用所選定標靶對象決定一個虛擬的人格,進行相關的人物設定;後者顧客旅行地圖則是建立在人物誌的虛擬人格,分析體驗流程時心情波動曲線,最後是訪綱撰寫,建立有效的訪談問題,促使田野研究順利進行。

通過這些學習實踐,同學規畫出服務藍圖與顧客旅程地圖,訂出可進行的服務內容,並配合顧客地圖的心情波動,搭配所給予的服務設計,判別出服務流程中各人員的接觸與行為,完成本學期人類社會學任務與規畫。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