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

課程名稱: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

授課教師:羅景文

作者:劉丞恩、鍾燕雪 責任編輯:李怡志

劉金鐘先生、羅景文老師、阮黃燕老師共同帶領學生參訪廟宇

有應公:高雄陰廟信仰與文化


本學期開設的「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以高雄陰廟(有應公)信仰為教學主題,除了教授訪談技巧,也讓學生實際到廟宇進行田調調查,將知識與實作融合,藉此讓學生透過觀察、記錄「陰聲暗影」下的城市紋理、社區記憶,與神(鬼)人互動。

田調前,老師先向同學拋出提問:「何謂民間文學?」學生從原本簡單的認知,到實際分組討論時感到困惑,才發現原來並不完全了解「民間文學」,反而更加積極參與課程。羅老師表示,引導初學者走入田調現場,都必須告知學生危險性、教導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收集資料,也告訴學生失敗的經驗。

進入真正的田調場域前,羅老師帶同學先到代天宮「拜碼頭」,祈求採集過程順利,之後轉場到苓雅區的聖公媽廟進行田調示範,老師細心為學生們提供基本表格,並鼓勵學生多設計深入問題、名片、感謝狀等,讓田調過程能夠順利推動,更讓對方廟宇體會到學生的專業、認真、付出等。

除了台灣在地的廟宇文化、田調知識,這堂課還結合另一個國家信仰文化──越南。羅老師特邀越南胡志明市的教授阮黃燕老師,分享當地華人信仰、華人街與華人會館的產生背景和脈絡,學生更組成「中山大學越南胡志明市華人文化工作坊」,遠赴胡志明市展開六天的合作教學與田野調查,親身探訪與見證異同之處,如華人會館裡也供奉許多臺灣常見到的神祇,像是天后聖母、玉皇大帝、關聖帝君、包公爺、註生娘娘、月老、虎爺、大聖爺、石敢當等等,打破學生的成見。課程另舉辦「有求必應,有應公的前世今生」講座,邀請鹽鄉文史工作室負責人許献平,分享田調經驗與有應公相關知識。

期末舉辦成果展,由七組同學分享田野調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有艱辛卻無功而返;有幸運且遇到關鍵人物,充分表現出田調的不確定性,學生們表示:雖然有很多狀況無法預期,但在遇到困難時,會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經驗,或者和老師討論方法解決,讓課堂知識與田野經驗相互印證,收穫良多。

七組成果報告主題不盡相同,透過不同路線和廟宇,以及田調現場各式各樣不同的狀況,來進行主題式的比較,如祭祀神看廟宇現況、神格提升(陰神轉陽神)、陰神成因(如水流屍)、後天成神狀態、傳說故事的保存與消逝、人們眼中的陰神觀等等。七組同學各顯神通,展現了他們對於高雄陰廟信仰不同的觀察、理解與體會,各有各的精采與巧思。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