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會老年學實作


授課教師:翁康容、李怡志、黃朝煌、鄭文鋒、黃水木

作 者:郭柏均

責任編輯:謝鑫佑

社會老年學實作課最重要的核心即是與社區年長者互動,透過實作學習長輩所累積的生活智慧,並將這些知識與手作結合,讓傳統的文化與技藝,帶給這新世代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將成兒童圖書館的藏仔寮

延續上學期只有搭建基本結構的的藏仔寮建築,這學期的實作課,將完成藏仔寮。這座位在旗津海軍技工宿舍的藏仔寮,不僅能喚起在地人對海洋文化的記憶,未來更能成為在地孩童玩耍的空間,因此本學期將以「兒童圖書館」的方向進行設計規畫,將藏仔寮數十個窗戶翻新設計,融入孩童的興趣與喜好等創新元素,吸引孩童到這裡遊玩、散步,並提升遮風擋雨,以及透氣的功能。

使用竹藝所做的創新設計,包括窗戶上的互動遊戲,藉由不同的竹型,敲擊發聲;或是做成窗上型迷宮,透過移動竹圈解謎;又或是做成花圃,在閱讀之餘,也可以享受花草的圍繞。種種複雜的竹藝設計透過木工師傅們傾盡全力教導,一步步示範。同學們了解因應竹子不同的形狀與組合,需使用不同的工具與方法;也因為設計的竹器樣式多種,藉此學會了更多處理竹子的方式,包括刨、刮、鑽、鋸、削、切、鑿等技法。

共餐交流連結兩代

施作自己設計的竹器不僅有成就感,在不斷與師傅往來問答過程中,兩代人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因為長時間與師傅共事共處,一起用餐成了課程外最貼近的時間。學生們第一次與師傅面對面坐下,中間不再有厚重竹子,雖然剛開始不熟悉,彼此不太對話,但隨著實作的時間拉長,學生們漸漸在與師傅們共餐的時光中,聊起師傅們過去的記憶。

師傅接受學生的提問不僅限於竹作,包括製竹工具的應用與轉變、竹藝的設計變化、竹子產業的興衰,以及師傅從入行到出師的過往,師傅們都盡可能地詳細解說。透過這樣的談話,學生們更多元地了解竹業的發展、師傅的歷史,以及上個世代的文化記憶。

傳承技藝 夢想 信念

師傅們豐富的生命經歷,雖然學生未曾參與,但當大家了解手上的工具所擁有的歷史與意義時,每一次敲打竹子之際,更能體會不同以往的深層意涵。這些心靈層面的豐富與撞擊,無法透過書本或課堂講授來體會,而是建立在與接觸者的情感連結以及互信上;而師傅所傳承的,不單是即將消逝的傳統技藝,更是師傅們的夢想與信念。對學生而言,這一根根的竹子也從厚實的圓柱體,轉化成另一種無形的重量。

除了體積龐大的藏仔寮建築,本學期學生們也嘗試不靠竹作師傅協助,獨立完成傳統矮竹凳的施作。竹椅的體積雖小,但因為得經得起乘坐,必須堅固,因此所有的步驟與技術都不能忽略。師傅示範竹椅的製作過程中,竹作常見工具的使用方式與藏仔寮建築時大同小異,除了將竹片以火軟化折彎這項新的技術,需要重新學習。學生製作竹椅的同時,師傅則專心修繕藏仔寮。

精巧複雜的矮竹椅

學生以師傅製作的竹以為範本,一步步對照進行,有過藏仔寮的經驗,竹子的處理已非常熟手,遇到鑿孔、組裝等較難的技術時,學生們也會彼此提出不同的方式,交換心得,彼此嘗試,共同解決難題。學生們的竹椅有許多竹子接合處不夠緊密、不夠穩固。師傅針對學生的椅子提出建議,並加工補救,包括削磨不夠確實,以致組合後椅腳無法方正垂直、左右搖晃;還有一組的洞鑿位置不準確,以致竹片無法塞入洞內,組合成型。

一座傳統藏仔寮建築、一次竹凳的施作,看似單純手作的課程,其實背後蘊含流動的是,不同世代在共同完成勞力中,發展的深厚情誼,與能量與信念的累積,這樣的連結包含了豐厚的旗津過去的文化記憶、傳承技藝與經驗的體現,以及與銀髮長者的互動,和更重要的年輕人再造的活力。 課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7MwHZswmMs&t=36s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