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演製作與策劃

授課教師:謝榮峯

作者:

責任編輯:謝鑫佑

展演製作與策劃即是如何成為一個策展人。學習成為策展人除了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策展的經驗。本課程著重於實作視覺藝術展覽與表演藝術演出活動,同學在期末需完成一檔制作,並具備獨立領導、籌畫與製作展演藝文活動的能力。因此課程一開始,便從同學感興趣的展演活動提案,沒有任何條件限制,有人以自己的夢想為起點,提出製作許願池的展覽;也有人以個人專長出發,希望擁有一場微型音樂會。

提案的報告內容必須具備簡單的展演題目與概述,簡報同時也需說明為什麼想做這樣的展覽。許多同學不約而同提出了「人生」展演。製作一齣展演活動,其內容是否足以構成一檔完整的製作所倚靠的是策展物件後面的文本厚度,而在同學的僅僅二十餘載的人生經歷,是否有足夠的故事去支撐這樣的人生展呢?這個世代的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物件構築青澀的過去、年華正盛的此刻和生命告終的厚度?

台南藝術博覽會

幾位對視覺藝術策展有興趣的同學,在老師推薦下參與藝術家伊誕在台南藝術博覽會的展覽布展。同學也利用這次機會前往觀摩台南藝博會。藝博會選擇與飯店合作,利用房間作為展間,提供自由運用。我們在不同的房間可以看見策展人如何運用床鋪和浴室這樣有別於正規空間的創意運用,以及導覽人員對於每一幅作品的推銷與解說,藝博會的目的是銷售作品,其操作展間的手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8檔展演計畫

同學們產生了26個獨立展演計畫,大家依其形式、地點和動靜態展進行大方向分類,包括動手系列、交通/古蹟系列、人生系列、在地/設影系列,以及三個將與外界藝術家合作的組別。26個展演濃縮成8檔展演。同學將要和自己的組員討論,如何將每個人的展演概念融合或拼湊成一個活動、組員之間可能有人扮演藝術家的角色,有人扮演製作人,或者大家共同承擔創意與行政的職責;與團隊溝通,也是完成一個展演活動非常重要的過程之一。

第一次小組討論中,交通組選擇了在輕軌上舉辦快閃古典音樂會,同學們必須著手聯絡捷運局申請在輕軌場地板活動,並前往現場勘查人潮與表演動線。在地攝影組則決定以直播呈現鹽埕在地風景。動手系列小組將大家想要的物件拼湊成一個大型體驗展覽,其中包含了機械系同學夢寐以求的機器人DIY體驗。

台東移地教學

為了讓同學理解文創商品的價值,課堂移地教學至台東,由卡塔文化工作室執行長林秀惠談論關於原住民工藝平台如何透過一群合作型態創作聚落群體,將不同工藝專長,以生活創意為出發點,利用平台資源整合在地文創,進而改變現階段傳統手工藝多半仍處於傳統文物,或圖紋複製這樣的生產形式,從中找到讓生活有趣的文化觀點。

台東在地植物纖維藝術家宋宜錦,則帶著同學認識原生植物,並DIY萃取纖維。從樹皮、絲線、編織到裝飾,如此從無到有的過程,有別於多數只進最後加工成品的DIY體驗,這樣的過程,除了讓人對商品背後的故事印象深刻,更能了解每一件工藝文創商品背後所歷經的繁複工序,這都藝術家所賦予文創商品的價值。宋宜瑾堅持的纖維工藝所凝聚的「部落職人」,讓社會大眾能夠過原住民的手工藝商品,更加重視文化。

此外,也走訪全台文創園區中風格最鮮明的鐵花村音樂聚落,並由鐵花村音樂聚落總監汪智博為大家說明,鐵花村作為台灣極具指標性的音樂文創聚落,如何以原住民音樂、歌聲發展成在地特色的藝術村,並分享鐵花村的園區規劃以及策展方向。鐵花村看似愜意、成功,卻也同樣經營困難,雖然如此,汪智博仍有著挑選廠商與治理的原則與堅持,一個成功的園區必須在商業考量與藝術市區間謹慎思考營運方針。

行程也到台東美術館參觀特展,並請台東美術館視覺藝術科科長李屏宜為同學解說,自己是如何從藝術家轉行擔任藝術行政,並分享這次集結了12位國際知名插畫家的特展「親愛的,一起來聽故事世界插畫大師特展」,如何從無到有完成。

人生系列「他媽媽的人生」

展覽物件搜集完成後,人生系列決定以「他媽媽的人生」講述生活軌跡,同學們搜集媽媽從小到大的照片,攤在桌上找尋照片裡的媽媽們身上的故事,展覽的故事內容必須讓觀看者產生共鳴,因此大家尋找的不是媽媽獨一無二的故事,而是同一個時空中每個媽媽都經歷過的情感。

而超大體驗展的動手系列,便自「舊4藝個時光機」中將其時光回憶抽為主軸,變成找尋中學回憶的「拾・光」特展,從塗鴉書包著手找故事。

課程展演成果「他媽媽的人生」:「劇場人生系列——他媽媽的人生」由5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女同學共同策劃,訪客透過策展人媽媽的故事,與個人的經驗結合,從「他媽媽」的人生進而思考「我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並反思其他家庭角色在被賦予這個角色之前,他是怎麼樣的人?媽媽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是很重要的人物,但是我們對媽媽的了解是不是總是侷限於某種角色,成為我的媽媽之前,在不是我媽媽的時候,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觀眾從這場展演中尋找媽媽不同的樣貌與姿態,回顧與展望生命潮汐中的種種美好,跳脫定位純粹的交流。

展覽是為了讓藝術貼近生活

從課堂討論、展演構思到進入社區執行,產生了7場展演成果,動態包括直播「遊吧鹽埕」,以食衣住行分類,透過同學與在地商家即時互動,深入鹽埕在地,為老地方帶入不一樣的視角。靜態展覽則有以60年代回憶為背景的「他媽媽的人生」,用影像聲音及物件述說當年女性的生活紋理;「管心X吸睛」是學生邀請在Dcard上發現有趣的吸管藝術家共同策劃微型吸管展,以及以吸管作為創作素材的理念;學生回憶展「拾・光」則是首次嘗試跨進哈瑪星在地商家,與店家共同打造以書包制服等物件打造回憶。演出部分,有「新樂樂」在鹽埕菜市場內,呈現中西融合的古典樂演出;舞蹈劇場「搶救山林大作戰」,以及一人一故事劇場「你說,我願意聽」則與國中小學共同合作演出,將教育融入演出。

展演不只是實現藝術家的理念,或讓民眾拍照打卡的商業手段,展演核心的意義應是藉由展演讓藝術更貼近生活。身為策劃者,不但需要具備行政統籌和與藝術家溝通的能力,在策展的過程中也需要思考為什麼要策展?這個展對社會有意義嗎?這是身為藝術與民眾之間,每個策劃者所需要思考的。

標記:

焦點文章

大家都在讀

文章分類

主題標籤

bottom of page